文档详情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一《文化常识》教案设计.docx

发布:2019-09-17约4.05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内容:教材梳理—文化常识(必修一) 课型:新授 授课人:王富平 授课日期: 5月22日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 1、学生自学 2、合作展示 3、教师点拨法 教具 PPT、教材梳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大洋彼岸,近至我们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再次走进必修一,去梳理其中涉及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二、课前检测 文化常识1—5题 三、理解教材中的文化常识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等。 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至于金元小说中的“四太子兀术(仅为皇子)”,是误用,历史上没有此称谓。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竖子:对人的蔑称。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臣:最初指男性奴隶,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指对对方的敬称。 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参乘cānshèng :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将军: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自刎:自割其颈。即自杀。自刎是中国古代武将绝望时最常使用的自杀报国的手段。 宾客:春秋、战国时多用称他国使者及贵族的门客、策士;东汉以后用以称依附世家豪族的人;官名,太子宾客的省称。 祖:古代践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诏: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伏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 朝服:又称为“具服”,是古代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 九宾:宾,同“傧”。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变徵zhǐ :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郡县: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幸:宠爱,指封建君主对妻妾等的宠爱。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也叫幸。 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日稽首,二日顿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肃拜。”褒拜,即报拜,再拜是也。 【延伸】 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