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说课稿(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11-1《谏逐客书》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说课稿(统编版必修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章节内容为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1课《谏逐客书》,主要包括对秦王逐客政策的批评以及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担忧。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古代散文的写作手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审美鉴赏与创造、语言建构与运用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谏逐客书》,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政治斗争中的文化内涵,提升对文言文审美价值的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增强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和论证结构。
2.鉴赏文章的辞藻运用和修辞手法。
难点:
1.理解古代政治背景下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掌握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理解。
解决办法:
1.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证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对中心论点的理解。
2.结合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3.通过逐句讲解和翻译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理解,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汉语知识,增强直观性。
4.鼓励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首先由教师概述文章背景和作者生平,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论点、论证结构以及修辞手法。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文中人物,模拟古代宫廷辩论场景,以加深对文章情感态度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秦朝的政治文化背景。
4.引入“案例分析”环节,分析文章中的典型段落,让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5.安排“文言文翻译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谏逐客书》。这篇作品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古代政治斗争中的一种智慧体现。那么,这篇作品的作者是谁?他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学习背景
(教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背景。这是西汉时期,作者李斯写给秦王的一篇谏书。当时,秦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宰相吕不韦的建议,驱逐客卿。李斯身为客卿,自然也受到了牵连。于是,他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旨在劝谏秦王收回逐客之令。
三、分析文章结构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开头、正文和结尾。开头部分,李斯先是对秦王的忠诚表示,然后提出逐客之令的危害。正文部分,李斯从四个方面论证逐客之令的危害,分别是国家利益、人才流失、文化传承和道德沦丧。结尾部分,李斯再次强调逐客之令的危害,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四、探究中心论点
(教师)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中心论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李斯在文章中主要论证了逐客之令的危害,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他的观点是什么呢?他认为,逐客之令会导致国家利益受损、人才流失、文化传承受阻和道德沦丧。因此,他主张收回逐客之令。
五、分析论证方法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李斯在文章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例如,他在论证国家利益受损时,列举了历史上因逐客而亡国的例子;在论证人才流失时,对比了秦国和邻国的文化繁荣;在论证文化传承受阻时,以秦国的法律制度为例。
六、鉴赏辞藻运用
(教师)现在,我们来鉴赏一下文章的辞藻运用。李斯在文章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例如,“夫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世之业,以一念之差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逐客之令的危害。
七、讨论情感态度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文章中的情感态度。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李斯对秦王充满了忠诚和尊敬,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在论证逐客之令的危害时,他充满激情,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文化的传承。
八、总结全文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谏逐客书》的背景、结构、中心论点、论证方法、辞藻运用和情感态度。这篇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智慧,还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九、布置作业
(教师)课后,请大家完成以下作业:
1.背诵《谏逐客书》全文;
2.分析文章中至少一个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逐客之令危害的认识。
(学生)好的,老师。
(教师)那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下课!
拓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