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央企薪酬管理的几点思考.pdf
新形势下央企薪酬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介绍了企业薪酬制度发展历程,分析了央企薪酬管
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通过思考,提出坚持依法治企,按照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加强内部薪酬管
控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管理,强化企业内部压力传递机制和
激励机制,提高薪酬管理成效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薪酬管理
0引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薪酬作为激励劳动效率的主要杠
杆,是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紧密联系的管理要素,薪酬管理
是企业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
报酬总额、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
业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构成以及特殊员
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企业必须及时制定薪酬计划,
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沟通,对薪酬系统进
行有效性评价并持续改进。薪酬管理问题是关系到企业持
①
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科学的薪酬管理能够合理运用薪酬
传递企业价值导向,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是企业吸纳、
激励、使用、保留人才,增强组织赢利能力进而提高竞争力,
1/11
实现企业目标最大化的有力工具。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
要支柱,截至2008年底,中央企业拥有国有资产总量超过
5.5万亿元,中央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主力军、排头兵,是
国有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干力量,中央企业能否拥有较强
的竞争力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健
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目前我国大力进行社会公平正义建
设,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创新的时期,中央企业作为
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有责任、有义务做出表率。如何认识
和解决薪酬管理问题,从战略高度对中央企业薪酬管理工作
进行规范,逐步确立现代薪酬分配思想和制度体系,更有效
地发挥薪酬的激励导向作用,是当前中央企业薪酬管理工作
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薪酬制度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中
央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1985年起
国家对传统的等级工资制实行结构性改革,推行工资与效益
挂钩的工资制度,引入再分配调节手段,开征了工资调节税、
个人收入调节税,对企业工资总量实行控制,不再统一规定
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企业内部分配形式逐渐灵活多样。到
1988年,约40%的企业进行了浮动工资制、结构工资制、
岗位工资制等基本工资制度改革。1993年开始推行岗位技
能工资制,试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运用法律和经济等
2/11
手段调节工资收入分配的力度,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
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制度。2000年以来,
工资分配制度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中央提出各种生产要
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许多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的
基础上,部分企业试行了股权激励办法、企业年金制度,并
规范职位消费,中央企业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
度,部分企业开展了企业内部职工持股、技术要素入股等试
点,全面建立最低工资制度。
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全面改革的
新阶段。据此展望,在中央企业薪酬管理这个重要领域,随
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化和主客观条件的逐步具备,劳动
计量市场化和工资形成市场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薪酬管理模式
国资委于2003年成立以后,陆续制定出台了中央企业
负责人薪酬管理、业绩考核、股权激励、职务消费、兼职取
酬等若干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以对企业负责人普遍实行了
以业绩为导向的年度薪酬制度。企业负责人基薪根据国有企
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结合企业经济规模和收入状况等因素
综合确定。绩效薪金与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根据年
度经营业绩考核级别及考核分数确定。同时,按照“规范起
步、循序渐进、总结完善、逐步到位”的工作思路,国资委
对中央企业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进行了探索。中央企业内部
3/11
分别采用岗位薪酬制、技能薪酬制、结构薪酬制、绩效薪酬
制等薪酬制度。2010年起,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
济增加值(EVA)考核,实现了从岗位等级工资制、岗位结
构工资制向企业经济增加值(EVA)评价方法和薪酬激励制
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