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培训课件_不稳定型心绞痛.ppt

发布:2016-11-18约3.79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不稳定型心绞痛 邯郸县医院内科 杨秀红 * 据的统计,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多在40-60岁之间,女性多在绝经后发病。我国不如欧美多见,但是近30年正逐年升高,1984-1988年城市冠心病死亡率增长13、5%,农村增长22、8%,1996年城市增长53、8%,农村增长40、4%,而且现在逐年增长。 * 病因及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分型 症状及体征 辅助检查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危险分层 治疗 影响预后的因素 预防 * * * 病因和发病机制 由于冠脉内斑块破裂、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微血管栓塞所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心肌顿抑、坏死 胆固醇损伤血管内皮,血管腔内单核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表面并迁移到内膜 进入内膜的单核细胞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聚集形成细胞外脂质池 * 病因及发病机制 脂核表面有明显的结缔组织沉着形成斑块的纤维帽 斑块破溃糜烂可使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可释放血清素、缩血管物质等,使斑块部位及远端血管收缩,造成局部心肌组织缺血缺氧 * 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 高血压 糖尿病 吸烟 遗传因素 体力活动少 年龄的增加 性别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是绝经后女性发病率明显升高 其他 微量元素 * 分型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 病程在2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 恶化劳力性心绞痛 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胸痛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诱发心绞痛的活动阈值明显减低,硝酸甘油缓解作用减弱,病程在2月内 静息型心绞痛 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含硝酸甘油效果欠佳,病程在1个月内 梗死后心绞痛 指心梗发生24小时后至1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变异性心绞痛 休息或一般活动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ST段暂时抬高 * 症状 体征 症状 胸骨后闷痛、压迫感、紧缩感、烧灼感,偶有频死感 ,恐惧感,个别患者表现为牙痛,咽痛,颈部痛通常程度较重,持续时间可达30min,可伴有出汗、心悸、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可向左肩及左上肢尺侧放射 体征 可发现一过性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由于二尖瓣缺血缺氧反流所致 * 辅助检查 心电图 应描记18导联心电图,观察发作前后的变化,发作时可表现为ST段的抬高、压低、延长,T波的低平、倒置双向,U波的倒置,症状缓解后心电图恢复原来,个别恢复较慢,若12小时未恢复,则提示可能 NSTAMI,如果患者有ASP病史或CHD诊断明确,即使无心电图变化也可诊断,有的患者发作时可表现为伪正常化,即无症状时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发作时心电图正常,也可诊断 * 24小时HOTLE 观察患者24小时心电图ST段、T波的变化与临床症状发作时间的对应关系,个别患者可出现心电图变化而无临床症状的占10% * 运动负荷试验 必须在心绞痛稳定后再做,观察负荷后心电图变化及患者症状,敏感性可达到约70%,特异性可达到70%-90%,常用的方式有踏板和蹬车,运动中应持续检测心电图,运动前、运动中每当运动负荷增加一次均应描记心电图,运动终止后即可和此后每2min重复心电图记录,直至心率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记录心电图应同步测血压,常用的阳性标准为运动中或运动后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2min * 心肌标记物检查 cTnT、cTnI可正常,也可异常,异常情况下不能超过正常3倍,若超过提示心肌梗死 * 冠脉造影 最直观,金标准,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数有多支病变,其中三支病变占40%,两支病变占20%,左主干病变占20%,单支病变占10%,无明显血管狭窄占10%,是由于冠脉痉挛、血栓自溶、微循环灌注障碍或造影时遗漏所致 * 诊断 据患者典型的发作性胸骨后闷痛、紧缩感、压迫感,放射部位,症状持续时间,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可以缓解,心脏杂音,心电图动态改变、心肌酶学、负荷试验、TnT\TnI、冠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 鉴别诊断 主动脉夹层 患者表现为胸骨后剧痛如撕裂样、刀割样,疼痛迅速达高峰,多数伴随血压降低或休克,可有心电图的非特异性改变,血管超声、CT、MRI可鉴别 X综合征 多见于绝经期女性,症状相似,劳力型心绞痛表现,心电图有改变,心得安试验阳性,但冠脉造影阴性 心脏神经官能症 患者表现为短暂刺痛或持续隐痛,深吸气或叹息样呼吸可减轻症状,体力活动不受限,心电图无改变 消化道疾病 反流心食管炎 食管裂孔疝、憇室等 * 危险分层 低危组 初发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无静息痛,发作时ST段压低1mm时间20min、TnT、TnI正常 中危组 1月内出现静息痛,但48小时无发作,梗死后心绞痛,发作时ST段压低1mm、时间20min、TnT、TnI正常或轻度升高 高危组 48小时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