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习题讲解课件:第六单元22.唐雎不辱使命.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22.唐雎不辱使命 ◆走近作者 刘向(约前77年—前6),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编订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分十二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约240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主题解说 本文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guǎ 2.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不错意也 ______ 通______,意思为:_______ (2)仓鹰击于殿上 ______通______ ,意思为:______ (3)秦王不说 ______通______ ,意思为:________ “错” náo lǐn jū gǎo qiāng jìn fú xiǎn “措” 放置 “仓” “苍” 青黑色 “说” “悦” 高兴,愉快 C D B 违背 屈服 吉凶的征兆 撞 答应 扩充 明白,懂得 平民 7.翻译下列句子。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但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E 8.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安陵君其许寡人!( )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D B C A 给予恩惠 10.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我)把安陵君看做是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扩充 11.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有用心的? 双方的实力强弱相差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这让人觉得很反常,因而怀疑秦王是别有用心的。 1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13.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秦王:一个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唐雎:一个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具有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谋臣。 1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文章第③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 唐雎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并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表示要效法。最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 (二) 时世宗享国①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 第朕非纣耳。”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偏殿②,岂受此人诟詈耶?”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户部司务何以尚者,揣帝无杀瑞意,疏请释之。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搒讯。越二月,帝崩,穆宗立,两人并获释。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只仅仅)秦王不说(“说”通“悦”高(4)词类活用请广于君(形容词做动词扩充)轻寡人与(形容词做动词轻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天下缟素(名词做动词穿丧服)(2)一词多义【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徒以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