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雨果笔下克洛德的角色定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雨果笔下克洛德的角色定位
2006年1月社科纵横Jan,2006
总第21卷第1期SOCIAL SCIENCES REVIEW VOL. 21 NO. 1
对雨果笔下克洛德的角色定位
罗文敏
(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 甘肃兰州 730030)
【内容摘要】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神父形象是一个给人沉默而含蓄印象的系列组合,这类形象以其“放牧羔羊”的独特身份在诸多
“迷途羔羊”的形象身边担当陪衬和辅助角色。而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却塑造了一个身为“牧羊人”自己却“迷途”的独特神父
———克洛德·孚罗洛形象。克洛德的灵魂被孕育了悲剧性的分裂和冲突,他与爱丝美拉尔达的相遇,是神性与人性遭遇和决斗
的集中展现,其中蕴藏着人类发展中一个戏剧性的隐喻:导航者难免也迷途,迷途者在艰难导航。
【关键词】克洛德 牧羊人 迷途 悲剧冲突 神性与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6)01-0150-02
天才诗人雨果在29岁时(1831年)即创作了奠定其一
生不朽地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在这部作品中,作
家一反当时文坛写中心人物的风气,独出心裁地将卡西莫
多和爱丝美拉尔达等一系列边缘人物作为主人公,开法国
小说关心小人物命运的先河。更为重要的是,雨果在广泛
使用他自己所崇尚的美丑对照原则来表现丰富的文学内涵
的同时,充分关注到了克洛德这一并非居于社会边缘的圣
职人物的庸俗性(边缘性或平凡性)。此前的作家通常只是
站在宗教人士的对面,嘲笑宗教的伪装性(如《十日谈》),而
雨果突破了这种思维范式,冷静换位并贴近到圣职人员的
精神层面,用激荡人心的多种描述手法来对比反衬,展露神
秘而倍受曲解的圣职人员的内心感受。
《巴黎圣母院》能够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多数人认为
是因为它的反教会迫害主题,以及它对丑陋却善良仁爱的
卡西莫多、美貌又淳朴天真的爱丝美拉尔达的成功塑造。
我们认为,这些都只是作品表层的因素,或者说,只是阅读
者的意识层面,而其无意识中对克洛德的同情,正是对人类
通病的清醒认识和心理认可:上帝与魔鬼融于一身,便是
人。没有纯粹的上帝,也没有纯粹的魔鬼,它们二者是人对
自己两面性的分割认识后所描摹的极致。这一点才是该作
品内核中真正激起读者共鸣而倍受崇尚的精髓。由此,我
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在雨果80岁生日那天有60万人从
他家窗下列队经过①;为什么他的送葬队伍竟有200多万
人②。
一、牧羊人却也是迷途的羔羊
克洛德小时候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却没有选择志向的
权利。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到大学区的
朵尔西神学院去当修士。在弥撒声中长大的他,18岁时已
精通了神学、法律、医学和自由学科等四大学科③,神学和
经学理论被他渗透并融入性格之中,即奉行禁欲主义。他
有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爱戴。在那时的他的眼里,俗世的
一切放松了对自我的约束的言行都是可耻的,如果有,就是
良心的背叛者,上帝的敌人。唯有“斋戒、祈祷、学习和灭
欲”方可使他“快乐、纯洁”。这种视俗世人眼里的正常为异
常的观念,占据了克洛德的整个灵魂。作为神父,克己及人
是他的天职;可是克洛德是一个健全的人,他又有着体味世
俗生活的本能欲望和冲动。因而,克洛德的灵魂是两个突
出层面的极致结合。
雨果对克洛德的态度,重在阻止人们莫被那习惯于保
护善良者(爱丝美拉尔达)的本善之心所误导。父母的安
排,使得死板的宗教生活把他同人世间新鲜的空气、灿烂的
阳光隔离开来,隔绝并压抑了他对青春的活力以及对幸福
爱情的向往。繁琐的教义、不可捉摸的上帝把他熔铸成一
个“负责照料许多灵魂”的“面色阴沉、令人生畏”的“严肃、
庄重、寡言少语的神甫”④。尽管他“沉思的脑袋低垂胸
前”,可是,一当他“缓步走过时,穿白袍和短罩衫的唱诗班
童子,歌者,圣奥古斯丁会的修士和圣母院照应早晨弥撒的
神职人员,莫不打个哆嗦。”⑤他祈祷和钻研神学,用自我肉
体惩罚,强迫自己熄灭一切俗世人的欲念(“魔鬼”)。为了
上帝的禁欲,他把俗世之心沉入阴暗的地狱。
可是温柔敦厚、宽容中庸和心如止水毕竟都不是基督
教的教义和经典。基督教极度的压抑预示了惊人的爆发。
抚养弟弟小约翰使克罗德这个“以前他只爱书本”的人感受
到“人间的感情对于他是一种奇特、甜蜜的体验。”⑥先期基
督教极度的克己价值被怀疑。被动走进宗教大门的克洛德
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灵魂的裂变:一面要在虔诚的禁欲
生活中实现对于上帝的忠诚,另一面又强烈渴望俗世可触
可摸的幸福生活。长期的怀疑与渴念使克洛德意识到“没
有这种温情,没有了爱,生命不过是一个没有上油的干涩齿
轮,轧轧响地乱转着”⑦。疯狂放纵的诱惑与冲动是他被压
抑的人性的复苏。这使他见到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尔达以
后,对自己“童男生理和血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