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票据业务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docx
新常态下票据业务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以上海为例
【摘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开始结构性减速。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激发中小企业活力,稳步完成供给侧改革是应对我国经济增速下行的最优选项。商业汇票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金融产品,期限短、流动性强,满足中小企业单笔融资金额小、融资频次高的短期融资需求。本文以上海市2014—2017年商业汇票业务经营情况为例,分析票据市场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汇票中小企业融资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开始结构性减速。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发挥金融市场在实体经济资金配置中的作用,激发中小企业活力,稳步完成供给侧改革是应对我国经济增速下行的最优选项。商业汇票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金融产品,期限短、流动性强,满足中小企业单笔融资金额小、融资频次高的短期融资需求。然而,经济新常态下,票据业务既面临着经济结构优化下企业短期周转资金需求旺盛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票据种类单一、企业信用风险增大的挑战。
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相较于中国进入新常态之前,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马车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度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消费地位抬升、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带动制造业升级换代,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快速发展。制造业和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正是大量使用商业汇票作为资金结算方式,满足资金融通需求的行业,这为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另外,这两个行业中小企业众多,票据业务发展也可以缓解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
资约束,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商业汇票使用量在2009年之后曾出现过爆发式增长,票据市场活跃度快速提高,票据市场参与者众多,商业汇票不仅仅是企业的一种延期支付工具,更是各个票据市场参与者通过贴现、转贴现、买断等方式获取票据价差收益的金融投资品。商业银行持有和买卖银行承兑汇票,既可以获取票据价差和利息收益,又可以为企业提供短期的融资便利。除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财务公司也日渐成为票据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
近年来,分业监管模式下分属不同监管部门的银行信贷监管政策叠加(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合意贷款规模、资本充足率等)对企业的信贷额度和信贷成本影响较大,繁杂的政策约束和“信贷配给”制度使我国金融抑制的局面进一步恶化。中小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经营期限短,财务制度不规范,资金需求不稳定,却始终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在信贷市场严格监管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会被资金供给方视为风险高、资质差的资金需求方,面临资金供给方的“惜贷”或“惧贷”的状况,甚至被挤出信贷市场。
作为商业银行短期信贷的一部分,商业汇票的交易量也会受到影响。原本票据市场的不同风险偏好的各个参与者跨区域、跨市场经营,就存在信息不对称,再加之不同市场参与者的管理制度与合规制度完善度不尽相同,潜在信用风险和合规风险就会在市场流动性偏紧的时候暴露出来,加快票据市场改革,丰富票据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品种与渠道,增强票据市场活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新常态下票据业务发展现状
上海是中国金融市场最发达的地区,总体信用环境良好,票据市场活跃。以上海票据市场为例分析新常态下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现状极具代表性。本文以上海为例,运用中国人民银行支付信息统计分析系统(PISAS)2014年到2018年连续51个月的票据市场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上海地区的商业汇票业务在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之后,票据签发量在2014年达到顶峰之后大幅下降,自2017年起又有所回升。商业汇票由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两部分组成。虽然近
年来商业承兑汇票的开立数量有所增加,但是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量在总的商业汇票业务量中的占比仍然超过80%(如图1所示)。从时间维度来看,第四季度是商业汇票开立相对较多的时间段,这说明企业在年底的融资与付款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