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中小学校长聘任制的探讨
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尹建华
校长聘任制是我国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重要表现,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学校干部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实行校长聘任制是一场由“委任”到“聘任”、由“终身”到“任期”的革命,发挥着教育改革龙头的作用,成败与否影响着教育发展的前景。本文拟对中小学校长聘任制问题进行探讨。
一.校长聘任制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校长是“一校之魂”,校长的素质直接决定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急切呼唤着建立促使优秀人才加入到校长队伍中来的新机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国家人事部[2003]24号 《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中小学校长的选拔和任用要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这是深化中小学干部制度改革面向新世纪的战略选择。校长聘任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学校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制度,是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纠正选人用人方面不正之风的有效手段,他创造了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
据《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8日报道,江苏省徐州市“抽掉椅子搞竞聘” 。徐州市的校长竞聘制改革,根据城乡学校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突破口。 县区学校从竞聘校长开始,所有管理人员“抽掉椅子,全体起立,重新洗牌,竞争择优”。丰县下发文件,免掉全县460多个中小学校长;邳州市有近千名普通教 师报名参加竞争,其中153名年轻教师脱颖而出,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原任250多名完小以上校长职务的人员在竞争中落马;丰县落聘校长126人、中层干部 148人、105名中层干部和教师走上校长岗位,162名教师走上中层干部岗位。睢宁县168名中小学校长、主任让贤或落聘,178名年富力强的同志走马 上任。2002年全市2700多所中小学实行了校长竞聘制,占学校的90%以上。4000多名学校中层干部和教师通过竞争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860多名正负校长在竞争中落聘。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针对长期以来学校校长由上级组织任命,坐“铁交椅”能上不能下的弊端,洪湖市充分发扬民主,择优选任校长,并实行民主选举校长。该市一中145名教职工民主选举校长,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青年干部周伟华以123票当选。周伟华不负众望,把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在洪湖市像周伟华这样经过群众选举产生的新任校长和连任校长共508人,现都精神饱满地工作在教育改革和学校管理第一线。
二.委任制的主要缺陷及其表现
我国现行校长选拔任用采取的主要方式仍是委任制。委任制作为一种选拔任用干部的制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科学的委任制要遵循严格的工作程序,是依照“制度”委任,而不是依照长官意志委任。委任制的主要缺陷及其表现在:
第一,“人选人”用自己的“标准”选人,凭感觉、印象、直觉选人,主观色彩较浓,缺乏制度化规范和科学的操作程序,容易滋长跑官、要官、买官之风,导致用人的不公平竞争和宗派主义。
第二,校长选拔渠道单向运行,“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上级领导定名单,组织部门考察走形式,然后加以委任,校长选拔停留在封闭式,神秘化的状 态,大多数干部和群众被排斥在外。这样容易滋生任人唯亲的腐败现象,委任制下的校长,骨子里头怕领导,不怕群众,造成校长只对上负责,不对群众负责的官僚 主义和人身依附现象。山西省有个阳曲县,很穷,但是这个县的原教育局长却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贪污受贿一百多万元。他靠什么发财的呢?教师调动,想当校长的人 要买官,这些人拼命送礼。
第三、校长能上不能下是现行干部制度弊端的突出表现,直接造成了干部队伍老化臃肿,使优秀年轻干部难以及时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利于优秀年轻干部的发现.培养和选拔,上易下难,使 学校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和专业技能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很难得到有效的改变。使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进程缓慢。导致能上不能下的直接原因在于“下”的机制尚未 真正形成,“下”的标准不明确,不规范,政策不配套,难以把握“下”的对象,“下”的法制不健全,“人治”与“法治”现象并存,“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 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现象比较突出。另外,竞争机制缺乏活力,“下”的措施未落实,没有“下”的环境氛围。
第四,家长制,专权制是妨碍学校民主管理的桎梏。家长制、专权制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悠久的一种陈旧现象,它的影响至今,依然危害很大。是妨碍民主集中制实行的一个重要根源。众所周知,现在许多中小学实行的校长负责制,客观地说,这条改革举措从实行到现在,是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的。但是,由于与之配套的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它的种种弊端也逐一露出端倪,由于校长一人掌握了学校的人 事、教学、财务各项大权,有些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