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版]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ppt

发布:2020-11-14约3.84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数量已达600多万,并正以每20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 全球每7秒钟就有一个人被确诊为AD。 全世界65岁以上人口中有5000多万人患有不同种类的痴呆症。据预测,到2020年痴呆症病人的总数将翻番,2050年患AD病人过亿。 在美国,直接或间接用于护理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的费用已达到 1000 亿美元。根据阿尔茨海默氏病协会统计,平均每个 AD 患者一生的开支约为 174,000 美元。 最新.课件 * 老年痴呆正逐渐年轻化, 提前十年! 用脑过度导致记忆认知障碍 压力太大 慢性病提前 最新.课件 * 1.肉眼观: 脑萎缩明显,脑回窄、 脑沟宽,以额叶、顶叶及颞叶最显著,切面见代偿性脑室扩张 (二)Alzheimer病的病理变化 最新.课件 * 最多见于内嗅区皮质、海马CA-1区,其次为额叶和顶叶皮质。银染色显示,斑块中心为一均匀的嗜银团,刚果红染色呈阳性反应,提示其中含淀粉样蛋白。中心周围有空晕环绕,外围有不规则嗜银颗粒或丝状物质 2.镜下观 (1)老年斑 最新.课件 * 神经原纤维增粗扭曲形成缠结,在HE染色中往往较模糊,呈淡蓝色,而银染色最为清楚。多见于较大的神经元,尤以海马、杏仁核、颞叶内侧、额叶皮质的锥体细胞最为多见。是神经元趋向死亡的标志 (2)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 最新.课件 * 最新.课件 * (3) Alzheimer病的病理诊断 由于Alzheimer病的病理变化均非特异性,故必须根据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的数目及部位,结合患者的年龄和临床表现才能作出判断。参考美国诊断标准,并除外其它引起痴呆的原因,如血管源性痴呆以及其它变性疾病等,方可作出诊断 患者年龄 老年斑数 (×200/mm2) 神经原纤维缠结(×200/mm2) <50岁 >2~5 >2~5 ≤60 >8 >2~5 ≤75 >10 >2~5 >75 >15 有或无 美国诊断Alzheimer病的标准 最新.课件 * 三、 Alzheimer病的发病机制 最新.课件 *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假说 Aβ毒性学说(老年斑) Tau蛋白代谢异常(NFTs) 神经炎症学说 代谢综合征学说 心脑级联学说 胆碱能缺乏(安理申)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美金刚) 钙超载学说 自由基损伤学说 ······ 最新.课件 * AD的风险基因(GWAS) Guerreiro R (2013). Cell 155:968–968 最新.课件 * 淀粉样蛋白假说 多 最新.课件 * 最新.课件 * 与AD相关基因APP,PS-1,PS-2基因突变 Aβ产生和堆积增多 Aβ42寡聚作用和纤维化作用沉积呈现弥散性斑块(plaque) Aβ寡聚体对突触有轻微的效应 激活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渐进性突触和神经轴索损伤 神经元离子平衡发生改变:氧化损伤 激酶/磷酸酯酶活性改变(→缠结tangle) 广泛的神经元/神经轴索功能障碍,并具有介质缺损的细胞死亡 老年性痴呆 Aβ级联假说 最新.课件 * 免疫反应--神经炎症机制 最新.课件 * 小胶质细胞(脑内免疫细胞) 最新.课件 * 最新.课件 * 最新.课件 * “ ” * 横:风险基因人群 纵:风险度 针对不同的病理通路:红色:APP代谢;橙色:脂质代谢;黄色:Tau通路;浅蓝:免疫反应;绿色:内吞作用(內噬);紫色:细胞支架或轴突发育;黑色:表观遗传学。外环颜色不一样表示参与多条通路。 * 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改变,如Aβ,系统或局部炎症反应、初级免疫分子——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分化为不同表型——在炎症细胞因子及 趋化因子的作用下 小胶质细胞衰亡——导致神经变性或神经元丢失(还可能通过Tau蛋白的通路) * 这幅图展示了不同阶段的Aβ成分对小胶质细胞的诱导分化过程——启动炎症反应、产生细胞因子等变化 * 这幅图展示了小胶质细胞内NLRP3炎性小体及白介素1b的激活共同参与了与Aβ的结合。 * 目前的观点认为,神经退行性基本可能主要由天然免疫系统所驱动;而神经炎性疾病(MS、脑炎):为获得性免疫反应驱动。 而在左侧的图中作者认为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外周血巨噬细胞在CNS的炎性反应中起主要作用,而外周单核细胞如何进入CNS系统成为巨噬细胞的途径尚不清楚。 来自张老板的综述文章《神经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炎症在AD发病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神经炎症利/弊效应取决于其触发时间晚/早、急/慢性、免疫细胞类型、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