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透视学教案的.doc

发布:2017-11-25约2.97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 案 纸 系 环艺 专业 08艺术1 班级 任课教师 章节 第 章 节 题目 透视的基本概念 、 平行透视 时间 2008年 9 月 22日 星期 一 第 三 四 节 教学目的 认识透视的概念与用途;初步了解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教学重点 (结合高职特点提出重点思路) 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2、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3、近大远小与消失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教学难点(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 1、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2、近大远小与消失 3、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及透视中几个重要关系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拟采用的教学方法)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先让学生亲自感受,再进行边画边讲,在最后示范给学生看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程度的教学方法,且要重复讲述。 教具、图表 投影仪、计算机、黑板 板书设计及讲解要点 教学内容及设计 时间分配 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透视”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归纳出视觉空间的变化规律。客观物体占据的自然空间有一定的大小比例关系,然而一旦反映到眼睛里,它们所占据的视觉空间就并非符合原来的大小比例关系了。正如一只手与一幢高楼相比微不足道,手在远处几乎观察不到,但若将其向眼前移动,它的视觉形象就会越来越大,最后竟能遮住高楼,甚至整个蓝天,这就是常言所说一手遮天的道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通过玻璃窗子,向外观察,外面的景物,或树木,或山峰,或高大建筑,或人群,都可以在很小的窗框内看到。如果一只眼睛作固定观察,就能用笔准确地将三度空间的景物描绘到仅有二度空间的玻璃面上,这个过程就是透视过程。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得到相对稳定的具有立体特征的画面空间,这就是透视图”。把这个透视图转画到纸面上就叫做写生。从透视图中推导出的视觉形象近大远小、缩形的变化规律,就构成了绘画中特定的透视学”。 一、基本术语: 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 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二、透视类型: 1、单点透视又称为平行透视,在透视的结构中,只有一个透视消失点平行透视是一种表达三维空间的方法。 2、 两点透视又称为成角透视,,有两个透视消失点。 成角透视是指观者从一个斜摆的角度,而不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观察目标物。因此观者看到各景物不同空间上的面块,亦看到各面块消失在两个不同的消失点上。这两个消失点皆在水平线上。 3、三点透视又称为斜角透视,是在画面中有三个消失点的透视。此种透视的形成,是因为景物没有任何一条边缘或面块与画面平行,相对画面,景物是倾斜的。当物体与视线形成角度时,因立体的特性,会呈现往长、、高,三重空间延伸的块面,并消失三个不同空间的消失点上。 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於表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作 业 正方形和正方体在平行透视中的画法练习 教 案 纸 系 环艺 专业 08艺术1 班级 任课教师 章节 第 章 节 题目 平行透视 时间 2008年 9 月 27日 星期 六 第 三 四 节 教学目的 合理运用平行透视(一点透视)表现物体和空间 教学重点 (结合高职特点提出重点思路) 视觉运动中的单视域空间:平行透视 平行透视的概念与状态 教学难点(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 运用平行透视(一点透视)表现物体和空间 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对画面造成不一样的影响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拟采用的教学方法)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先让学生亲自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程度的教学方法,且要重复讲述。 教具、图表 投影仪、计算机、黑板 板书设计及讲解要点 教学内容及设计 时间分配 平行透视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