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井下复杂情况及其处理详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漏失的分类 (1)按漏速分类 按漏速可将漏失分为五类,对于孔隙型地层,其中微漏和小漏又可称为渗滤性漏失,中漏和大漏又可称为部分漏失,全部失返的情况则称为完全漏失。漏速十分容易测定,依据它可以较直观地了解漏失的严重程度。 (2)按漏失地层通道分类 按漏失通道形成的原因可将其分为自然漏失通道和人为漏失通道两大类。按漏失通道的形状又可将其分为孔喉、裂缝、洞穴及混合型。 §9-2 防漏与堵漏 二、确定漏层的方法 (1)观察钻进情况 通过钻进时凭经验观察,可以判断天然裂缝、孔隙或洞穴地层一类漏层的位置。例如,当钻开天然裂缝性岩层时,钻井液通常会突然漏失,并伴随有扭矩增大和蹩跳钻现象。如上部地层没有发生过漏失,则此现象便是漏层在井底的可靠显示。 (2)观察岩心和钻屑情况 通过对岩心的观察,可以了解地层的倾角、接触关系、孔隙、溶洞、裂隙及断层等的发育情况;通过岩心收获率可以判断地层的破碎程度;通过对这些观察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了解漏失通道情况,判断漏层层位。 (3)观察钻井液性能的变化情况 钻井液性能的变化通常能反应井底岩石性质,以此来判断漏层位置。 §9-2 防漏与堵漏 (4)综合分析钻井过程中的各种资料 综合分析钻井过程中钻井参数、钻井液性能、地层压力、地层破裂压力、地质剖面、岩性、原来曾漏失过层位重漏的可能性、邻井同层段钻井情况等资料,判断漏失的位置。 (5)水动力学测试 采用正反循环测试、从钻杆内外同时泵注钻井液测试、井漏前后泵压变化测试、最优分割和两分法、立管压力变化测试、注轻钻井液等方法来确定漏失的准确位置。 (6)仪器测试法 使用专门仪器,通过测试井温、声波、电阻、流量、放射性示踪原子等来判断漏失的位置。 (7)测井解释 §9-2 防漏与堵漏 三、井漏的预防 1、设计合理的井身结构 钻井所遇地层的孔隙压力、漏失压力、破裂压力会有较大的差别。如果同一裸眼井段中地层存在多压力层系,并且一组地层的孔隙压力高于另一组地层的漏失压力或破裂压力,这时为了平衡高压层的孔隙压力,必须使用高密度钻井液钻进。但这样处理的结果会在低漏失压力或低破裂压力地层处发生井漏。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既要防喷又要防漏,则必须设计合理的井身结构,用套管封隔高压层或漏失层,才能确保钻井作业的顺利进行。井身结构设计必须以各种地层压力剖面为依据。 §9-2 防漏与堵漏 2、降低井筒中钻井液的动压力 过高的钻井液动压力是造成井漏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可采取选用合理的钻井液密度与类型,实现近平衡压力钻井;降低钻井液的环空压耗;降低开泵、下钻和下套管过程中的激动压力等降低钻井液的动压力 。 3、提高地层的承压能力 地层的漏失压力主要取决于地层特性,因此可以通过采用人工方法来封堵近井筒的漏失通道,增大钻井液进入漏失层的阻力来提高地层承压能力,以达到防漏的目的。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调整钻井液性能 (2)钻井液中预加堵漏材料随钻堵漏 (3)先期堵漏 §9-2 防漏与堵漏 四、井漏的处理 1、堵漏原理 钻井和完井过程中发生井漏时,为了堵住漏层,必须加入各种堵漏材料(简称堵剂),使之在距井筒很近范围的漏失通道里建立一道堵塞隔墙,用以隔断钻井液的通道。各种堵漏材料按下述步骤在漏层建立堵塞隔墙: (1)当堵漏材料到达漏层时,其固相颗粒的形状、尺寸、浆液的流变性能等都要适应漏失通道的复杂形态,这样才能按设计的数量进入漏层。 (2)堵剂进入漏层后,不能让其源源不断进入地层深处。进入地层的堵剂必须能抵御各种流体充填物的干扰。在各种流动阻力的作用下,使之在近井筒漏失通道的某处发生滞流、堆集而充满一定范围的漏失通道空间。 (3)充满一定范围漏失空间的堵剂,在高温、压差或化学反应等作用下,以机械堆砌或化学生成物的堆集方式,建立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隔墙,并与漏失通道有比较牢固的粘结强度才能有效地封堵住漏层,不致于发生暂堵现象。 §9-2 防漏与堵漏 2、处理井漏的规程 (1)分析井漏发生的原因,确定漏层位置、类型及漏失严重程度。 (2)施工前要进行科学的施工设计,精心施工。 (3)如果条件许可,应尽可能强钻一段,确保漏层完全被钻穿,以免重复处理同样的问题,增加处理时间。 (4)施工时如果能起钻,应尽可能使用光钻具,下至漏层顶部。 (5)使用正确的堵剂注入方法,确保2/3的堵剂进人漏层近井筒处。 (6)施工过程中要不断地活动钻具,避免卡钻。 (7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