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中必修3第五章第三节教学设计6.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什么?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什么?过程怎样?
5.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6.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知道能量流动必需以物质为载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变化又如何呢?
二。讲授新课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板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物质循环的主要特点: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周而复始进行循环,不会消失。
水循环:
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95%,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水通过蒸发、降雨、植物的蒸腾、吸收等过程反复循环。
碳循环:
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一)存在形式:CO2、含碳有机物、碳酸盐、煤、石油、天然气等。
(二)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三)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分解作用
(四)碳循环过程图解
思考:1、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2、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
氮循环:
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磷循环:
生态系统中磷的特点:(1) 全部来自于岩石风化
(2)循环过程中和微生物的关系
(3)磷不进行大气循环
人对自然磷循环的干扰,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赤潮等环境问题。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区别:(1)能量以有机物形式流动,物质在生态系统与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流动。
(2)物质是循环的,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3)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二)联系:(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引导学生填下表:
4。总结:
三. 课堂练习
1、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既能使CO 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
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3.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氮循环过程中,空气中的N2要进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必须先( )
A.由固氮生物固定 B.由光合作固定C.由草食动物采食 D.由肉食动物捕食
4.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
A.食物中的碳 B.大气中的CO2
C.燃料中的碳 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
5、形成酸雨的原因是不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火山爆发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动植物的异化作
6.识图作答:
(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CO2的方式。
①____ ②____ ③____
④____ ⑤____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形式进行循环。
(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__ ___ 和大气之间的循环。
〖作业〗课后练习题
3
联
系
范围
特点
形式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项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