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概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绪 论
掌握 医学微生物学概念
熟悉 微生物定义、种类、确定病原体的郭霍法则
了解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微生物学发展史
一、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
(一)微生物
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特点 (1) 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2) 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3)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甚至在人和动物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微生物存在。
微生物在自然界生物中的地位
微生物根据其细胞结构特点,可分为三大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 不具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单一核酸和蛋白质衣壳构成,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如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仅有原始的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浆内有多种细胞器,如真菌、藻类等。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
维持氮、碳循环,保证自然界食物链的形成。
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
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材料或模型,基因工程技术中使用更加广泛。
正常菌群。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只有一小部分可引起人或动植物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二)微生物学
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代谢、遗传与变异,及其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二、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
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
2.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列文虎克(1632~1723) 发现微生物的第一人;
巴 斯 德(1822~1895) 开创了微生物的生理学时代,发现发酵与腐败均由微生物引起;
李斯特(1827~1912)创建了外科无菌手术;
郭 霍(1843~1910)在确认传染病的病原菌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① 发明固体培养基,可做细菌纯培养;② 建立染色方法;③ 动物实验;
均有利于鉴别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确定新发现病原微生物的标准—郭霍法则:
① 从感染部位取材,分离培养出可疑病原微生物;
② 将该微生物接种健康动物,可引起相同症状;
③ 从感染动物体内分离出同样的病原微生物。
伊凡诺夫斯基(1864~1920)第一个发现病毒的人。
3.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目的
1.新的病原微生物相继被发现,造成新现传染病;
2.原流行的病原体因变异、耐药等原因重新流行,导致再现传染病;
3.至今还有一些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仍未发现;
4.某些病原体的致病和免疫机制有待阐明;
5.不少疾病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有待加强的研究方向
1.加强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为及时诊治疾病提供病原学依据。
2.深入开展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的研究,为开发新药提供理论基础。
3.研制开发免疫原性好、副作用小的新型疫苗。
4.研制特异、灵敏、简便、快速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及技术。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microorganism ( 微生物)
2.论述题
(1)列表比较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2)概述近二十年来医学微生物学的主要进展。
(3)举例说明应用郭霍法则如何确定新病原体。
(董晓慧) 第一篇 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第一节 细 菌
掌握 细菌的测量单位,G+、G-菌细胞壁结构的不同及意义。
细菌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定义及医学意义。
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按对氧需求的分类。
熟悉 细菌的大小、形态及结构组成,L型细菌,
细菌形态和结构的检查法,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细菌的代谢作用及代谢产物,人工培养细菌方法及意义。
了解 细菌的理化特性、培养基。
细菌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
广义: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狭义:专指数量、种类最多的典型代表细菌。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一) 大小 细菌个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大小约0.5~1.0μm,须用光学显微镜放大1000倍左右,即可清楚地观察到。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不一,同一种细菌也因菌龄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
(二) 形态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三种
1.球菌
形状 菌体呈圆球形或近似球形(椭园、肾形、豆形、矛头状等)。
大小 直径1μm。
排列 按其生长繁殖时的分裂平面不同及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