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4.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doc

发布:2017-04-06约3.83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4)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又《襄公二十三年》:“季武子无适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郡县制度D.2.右图(图1)为2005年3月在台北市展出的《清乾隆碧玉八珍耄念之宝玺A.唐朝B.南宋 C.元朝 D.明朝 5.参观北京故宫会看到下图(图2)的建筑,这一机构设置的根本目的是 A.明朝统一国家的需要B.明朝统一政令的需要 C.要实现封建权力相互制约D.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图2,明朝的内阁大堂旧址 6.下图是签订《南京条约》后的情景图,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A.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清朝官员为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D.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7.史著作记载:“户部尚书翁同、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朝廷重臣也表示反对割台,时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也多次上奏,指出割台的极大危害性。台湾在籍户部主事丘逢甲,三次刺血上书,痛陈割台危害,希望朝廷能废约再战。10.下图是张明海同学在西安拍摄到的《西安事变旧址》照片。他在这张照片下面写了一句评价的话,下列哪句最合适 A.是中国地下工作者配合抗日战争发动的事变 B.是国民党内部爱国势力争取合作抗日的事变 C.是国民党内部因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的叛乱 D.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诚发动的投诚起义 11.电视连续剧《百团大战》的序言中说:“1940年,再次组成好战的近卫内阁。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做准备。侵华日军一面积极推行对蒋介石的诱降活动,一面以大规模军事行动和对成都、重庆的狂轰滥炸逼蒋求和。的乌云笼罩着中国大地。为了克服投降危险,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粉碎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施行的囚笼政策,我华北军民在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12.下图(图4)是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百年纪念》邮票,以下关于这张邮票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这张邮票发行于1953年②它描绘的主要是金田起义等史实 ③定都天京可能是画面的主要内容④画面中可能涉及“拜上帝教”的内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孙中山(1866~1925年)在回忆录中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A.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B.联合其它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C.他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广东沿海起义 D.他领导华侨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运动 14.下午6时15分,孙换乘马车去总统府,由黄兴和海陆军代表等迎入内府。当晚11时,举行孙中山受任典礼。词说:国缔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临时之任,夙夜戒惧,虑无以副国民之望。五四爱国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仰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16.下图(图5)是陈东鹏同学拍摄的《国民党一大旧址照片》,同学们就这张照片进行讨论时,有以下评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这次会议召开于1924年初的广州 B.参加这次会议的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 C.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三民主义思想的终结 D.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 17.下图是1954年9月20日,人民代表举手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情景照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B.C.D. 18.政治协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有四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上提出了下列四种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文革”期间,政协工作陷于瘫痪 B.初期,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C.1946年的政协会议,达成了国共两党联合执政的决议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政协工作得到恢复和改进 1.A.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B.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民法为核心 D.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23.1971年,A.B.美国企图继续阻止中国加入联合国 C.美国认识到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控制了联合国 D.美国继续准备武装干涉中国并继续控制台湾 24.A.B.C.D. 25.下图(图7)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次首脑会晤(左起依次为:英国首相布莱尔,美国总统克林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