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第三章:2024年深入剖析犯罪现象构成.pptx
2024-11-26犯罪学第三章:2024年深入剖析犯罪现象构成
CATALOGUE目录01犯罪现象概述02犯罪原因剖析03犯罪类型及案例分析04犯罪预防与治理策略探讨05大学生在预防犯罪中作用发挥
01犯罪现象概述
犯罪现象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违反国家法律、危害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与财产权利的行为总和。定义犯罪现象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多样性和危害性等特征。它反映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控制的弱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负面产物。特点犯罪现象定义与特点
分类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动机、手段等,犯罪现象可分为暴力犯罪、财产犯罪、经济犯罪、性犯罪、毒品犯罪等多种类型。表现形式犯罪现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抢劫、盗窃、诈骗、贪污、受贿、强奸、走私、贩毒等。这些犯罪行为不仅直接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还严重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犯罪现象分类及表现形式
犯罪现象对社会影响分析社会治安恶化犯罪现象的增多会导致社会治安状况的恶化,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降低,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损失犯罪行为往往伴随着对财产的侵犯,给国家、集体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社会道德风气败坏犯罪行为的泛滥会败坏社会道德风气,毒化社会心理环境,对社会的文明进步产生消极影响。法治建设受阻犯罪现象的存在会严重破坏法治原则,损害法律权威,阻碍法治建设的进程。
大学生应如何看待犯罪现象增强法律意识01大学生应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树立正确价值观02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是非观念,抵制不良诱惑,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维护03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维护工作,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协助警方开展安全防范等,为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关注犯罪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04大学生应关注犯罪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教育失衡、心理健康等,通过研究和探讨寻求解决之道。
02犯罪原因剖析
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扩大等因素导致社会紧张和不满情绪增加,进而催生犯罪行为。社会结构因素不良文化、价值观扭曲等现象对个体行为产生消极影响,诱发犯罪。社会文化因素某些社会制度存在漏洞或不合理之处,为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社会制度缺陷社会原因分析010203
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如孤僻、暴躁等性格容易引发暴力犯罪。心理需求失衡当个体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可能产生挫败感和焦虑情绪,进而采取犯罪行为以寻求平衡。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等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个体行为失控,从而引发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体制不完善、校园暴力等问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反社会行为,进而演变为犯罪。学校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治安状况不佳、犯罪率高等环境因素容易对个体产生示范和引诱作用,促使其实施犯罪行为。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对个体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容易滋生犯罪。环境原因分析
03犯罪类型及案例分析
财产型犯罪01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案例分析包括顺手牵羊、入室盗窃等。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实施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案例分析包括拦路抢劫、入室抢劫等。0203盗窃罪抢劫罪诈骗罪
故意杀人罪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案例分析包括情杀、仇杀等。暴力型犯罪故意伤害罪指故意地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案例分析包括斗殴致伤、报复伤害等。强奸罪指行为人违反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违背被害人的意愿,采用暴力、威胁、伤害或其他手段,强迫被害人进行性行为从而构成的犯罪。案例分析包括暴力强奸、胁迫强奸等。
破坏交通工具罪指故意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其发生倾覆、毁坏危险的行为。案例分析包括破坏车辆刹车系统、在铁轨上放置障碍物等。放火罪指故意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案例分析包括纵火焚烧公私财物、在禁放区燃放烟花爆竹等。爆炸罪指故意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实施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案例分析包括制造、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破坏型犯罪
04犯罪预防与治理策略探讨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如媒体宣传、法治讲座、法律咨询服务等,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人们的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营造法治氛围培养公民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的意识,使人们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为预防和治理犯罪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关爱弱势群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减少因生活困境而引发的犯罪行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