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完整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5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4、影响:温度分布、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过程:
5、海陆热力环流: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原因: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6、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 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风速。
4、风向:高压→ 低压
5、风力(风速):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2.2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全球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P37)
高压带:干燥少雨 信风带:干燥少雨
气压带 风带
低压带:湿润多雨 西风带:湿润多雨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
2、气压中心(北半球):
亚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夏季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3、季风: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比较项目
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
季节移动
夏
季
风
风向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性质
暖湿
湿热
源地
太平洋
印度洋
强弱
(较冬季风)弱
(较冬季风)强
冬
季
风
风向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性质
干冷
干暖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亚洲内陆
强弱
(较夏季风)强
(较夏季风)弱
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各个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天气特征
(1)、各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低纬信风带——干燥少雨;中纬西风带——湿润多雨;极地东风带——干冷少雨。
(2)、各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气压带——湿热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干热少雨;副极地低气压带——温湿多雨;极地高气压带——冷干少雨。
2、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地区
气候类型
所处气压带、风带
形成的气候特征
南北纬10o之间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赤道低气压带
终年高温多雨,长夏无冬
南北纬40o-60o的
大陆西部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中纬西风带
终年温和湿润,气温降水
季节变化小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地区
气压带、风带
形成的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南北纬10o-20o的
大陆中西部
冬季:低纬信风带
夏季:赤道低气压带
冬季:暖热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有明显干湿季节变化。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30o-40o的
大陆西部
冬季:中纬西风带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少雨。
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地中海气候
4、气候类型总结: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o之间
主要赤道低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o-20o
主要赤道低压、
信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
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o-25o大陆内部、
大陆东岸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
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
全年高温、
干湿季交替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o-30o大陆内部、
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或信风
控制
全年高温
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o-35o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形成的冬夏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o-40o大陆西岸
夏季副热带高压与
冬季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o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