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认识过程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 认识过程与教学 (下) 第一节 记忆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二、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二)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的基本特点: 1、储存的信息是未经加工的,是以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的编码。 2、信息储存的时间很短,一般视觉映象不超过1秒钟。 3、储存的信息容量无限大。 4、信息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否则很快消失。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是个体对注意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操作的过程,其基本特点: 1、信息储存的时间很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 2、储存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一般为5—9个组块(记忆单位)。 3、在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意识不到的,只有在短时记忆中才能进行组织和加工。 4、语言材料的编码以听觉形式(音码)为主,非语言材料以视觉形式(形码)为主。 5、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有意的复述可以进入到长时记忆中。 长时记忆的特点: 1、保持时间长 2、容量大 3、信息以意义编码(义码)为主。 4、信息来自于短时记忆中经过复述的内容。 三个阶段的记忆是密切相连的,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加工后才能进入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三、 记忆的过程 (一)识记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二)保持与遗忘 保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会发生某些变化。 与保持相对立的过程——遗忘,包括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1、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 干扰说 提取失败说 消退说认为,信息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未得到巩固和加强,便逐渐消退乃至遗忘。(此说虽符合常识,但不符合所有的遗忘事实,也不能得到实验的证实。)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信息间的相互干扰而产生的抑制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干扰有两种。一种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叫前摄抑制;另一种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叫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的实验安排 倒摄抑制的实验安排 “提取失败说” 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能提取或提取失败的原因是失去了有助于回忆的编码线索,或者在贮存时没有适当编码。 2、遗忘的规律 (1)艾宾浩斯的实验研究 用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用节省法(重学法)检验学习效果。 先用稳定的速度大声反复阅读无意义音节,直到能把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忆出来为止,记下学习这个音节表所需的时间和遍数。过了一段时间后用同样的方式重新学习这个音节表,直到正确回忆出来为止。 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造了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出: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启示:及时复习。 (2)遗忘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材料的系列位置(首尾易记,中间易忘) 材料的性质、内容、数量(形象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好记、数量少的材料比数量多的材料好记) 识记的巩固程度 识记的方法 动机和情绪等 (三)再认和重现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 1、识记的准确性和保持的巩固性 2、再认的事物与识记的事物之间的一致性 3、再认时的环境与识记时的环境类似性 重现的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 1、重现材料的数量 2、识记材料的组织 3、情绪的作用 重现出现困难,如何追忆? 1、利用中介联想(接近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等) 2、利用再认 3、必要时暂停追忆 四、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运用 (一)合理地组织识记 1、提出明确的识记目的和长期识记任务。 应让学生知道记什么、应记到何等巩固程度。 2、使识记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引起更多的注意和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3、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4、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一要找出材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二要找出材料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并将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 (二)有效地组织复述与复习 1、有效复述 复述不等于简单的重复感知,而要在感知学习材料时对重点、难点和要点用划线、圈点、加标记符号等方式将其突现出来。 复述有不同的水平:一级复述也称维持复述,能使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二级复述也称精加工复述,能提高长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量。 精加工复述 “精加工”指对学习材料作精细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对要记忆的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的材料记忆的学习方法。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它观念形成联想等,旨在为知识的提取提供新的途径,为知识的建构提供额外的信息。 2、合理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复习的方式要多样 (3)反复阅读与试图重现交替进行 有人就单纯阅读及阅读(占40%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