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_2025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桥边的老人三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

发布:2025-03-25约3.4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6

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1、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叙述的加减法(简洁与繁复)在小说中的特别运用。

设计理念:

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化思索叙述的简洁和繁复在小说中的特别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重点:

叙述的加减法(简洁与繁复)在小说中的特别运用。

教学难点:

在对叙述繁简的探讨中获得意识流的基本特征。

教学流程:

课前打算: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验及创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爱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当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与其次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非常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头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头后,他接着发展20年头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歼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精彩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很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资料印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桥边的老人》

一、初步阅读小说:

(一)“我”是谁?

探讨:

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原委推动到了什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想:或许是个战地记者,或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二)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解并描述的。请大家思索: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可能出现的答案:

1、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解并描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验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由“我”来讲解并描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盼,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由“我”来讲解并描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验和将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老师总结:

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解并描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第一人称。

(三)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PPT)

她也是一个漂亮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风光 人相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终只得跟教化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装扮,只好穿着朴朴实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似乎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漂亮、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慧,美丽的资质,温顺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这两种视角的区分是什么?

以下内容只有回复后才可以阅读

探讨后总结:

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微环节和全部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

(四)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隐藏了一些内容,使得叙述简洁。而相比之下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假如说伍尔芙偏爱叙述的“加法”的话,海明威则更爱“减法”。

二、让我们在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那些地方是叙述的“减法”,在“减法”中作者隐藏了什么?

(阅读、找寻、探讨)

沟通探讨。可能出现的探讨点:

(一)“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家乡,提到它,老人便兴奋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说明。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终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沟通后总结:“微笑”就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短暂忘却身处艰难凶险却微笑是因为谈起了家乡,因为酷爱家乡,因为家乡有他暖和的回忆,包括这些动物的回忆。

“最终一个离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