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选择原理与方法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选择原理与方法;提高动物生产效率的遗传效应;第一节 选择的概念;一、自然选择;稳定化选择
选择有利于接近均数的基因型
定向选择
选择有利于分布一端的基因型
岐化选择
选择有利于一种以上的基因型;二、人工选择;
二者的作用方向是相互对立的
人工选择往往有利于家畜经济性状不断地改进
自然选择的则对适应性较强的个体更为有利;人工选择的效果;第二节 质量性状的选择 ;一、家畜质量性状的类型;;质量性状选择的遗传效应;对隐性基因的选择 ;淘汰所有可识别的隐性纯合个体,开始能较快地降低群体中隐性基因的频率,但逐渐变缓,且很难降至0;设群中隐性基因的频率是0.10,每代均将隐性纯合个体淘汰,经6代选择,其隐性基因的频率(F6)为: ;对显性基因的选择;测交1:依据系谱信息 ;测交2:依据后裔信息 ;测交3:与配母畜为隐性纯合体 ;可能出现全部都是携带显性基因表型的概率 ;测交的与配母畜为已确认的隐性基因携带者
被测公畜A_,则通过这种交配方式A_×Aa,后代只要出现aa,则被测公畜为携带者
但若后代不出现aa,需计算检测概率:;一些隐性基因,在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往往很低
一头已确认为携带者公畜,其后代小群中,则具有很高的隐性基因频率
使用这种基因频率确定的母畜群作为测交的与配母畜,可提高测交的效率
被测公畜为Aa,即其a的频率为0.5,在与已知携带者的女儿交配,后代出现aa的概率:0.25×0.5=0.125,
检测概率为:P(检验概率)= 1 -(7/8)n,
按此式计算,达到95%的置信水平时,需要至少23个已知携带者的女儿 。
;这种交配方式是高度近交
设被测公畜是杂合体Aa,初始与其交配的母畜均为AA,其女儿小区a的频率为0.25
被测公畜与其女儿交配的检验概率同测交5;测交7:与一母畜群随机交配 ;伴性基因所决定的多是表型等级分明的质量性状
判定伴性基因主要通过对个体的表型
伴性基因选择在家禽生产中较好地应用
在鸡的Z染色体上有着丰富的伴性基因
伴性基因等位基因间均表现为显隐性遗传方式
ZZ和ZW在决定鸡性别的同时,Z染色体上携带的伴性基因也随着性别而表现为特殊的遗传规律
;; MHS:猪恶性高温综合征
(Malignant Hyperthermia Syndrome)
PSS:猪应激敏感综合症
(Porcine Stress Syndrome);上世纪初德国香肠业发现个别肉质低劣
20-30年代猪因应激导致骨骼肌变性和PSE肉的报道
40-50年代经统计个别猪种如皮特兰PSE肉频率极高
60年代揭示了应激敏感与PSE肉的伴随发生关系
1968年,“猪应激综合症(PSS)”一词产生
1974年,猪MHS的氟烷测定法建立
80年代CK生化检测技术和单倍体分析技术建立 ;氟烷测定
一种表型分析方法
隐性纯合子外显率不高,常出现氟烷反应假阴性个体
不能够识别携带MHS基因的杂合子
操作不熟练可诱导出现被测猪MHS死亡 ;l????;?;;
M 1 2 3 4 5 6 7
猪应激敏感基因PCR-RFLP电泳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