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docx

发布:2025-03-28约1.21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风险因素管理:分层防控与新增危险因素

不可变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等,需作为个体风险评估的基础。

可变因素:

传统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

新增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静息心率增快(>80次/分)被纳入心血管风险评估体系。

综合管理策略: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推荐规范化药物治疗(如ACEI/ARB、他汀类)联合生活方式干预。

强调心理健康管理,通过正念冥想、认知行为疗法等减轻压力。

二、诊断标准与筛查优化

血压测量:

设备更新:推荐经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逐步淘汰水银血压计;支持可穿戴设备验证后使用。

诊断标准:诊室血压≥140/90mmHg,家庭血压≥135/85mmHg,或动态血压≥130/80mmHg。

血脂与血糖:

血脂异常:总胆固醇≥5.2mmol/L,LDL-C≥3.1mmol/L,HDL-C≤1.0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早期筛查:高危人群(如家族史、代谢综合征)需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三、治疗策略:个体化与中西医结合

药物治疗:

高血压:新增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为一线药物,保留β受体阻滞剂作为常规用药。

心衰:推荐芪苈强心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可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17%、再住院风险24%(基于多中心临床试验)。

器械与手术:

对药物难控的高血压患者,建议经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

冠心病介入治疗(PCI)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仍是血运重建核心手段。

康复治疗:包括有氧运动、心肺功能训练及心理干预,强调分阶段评估与个性化方案。

四、预防与生活方式干预

膳食调整:

严格限钠(<5g/d),推荐低钠富钾盐;增加膳食纤维与优质蛋白摄入。

运动管理:

高血压患者需以有氧运动为主,结合抗阻训练,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睡眠与心理:

新增睡眠障碍管理,建议每日7-9小时睡眠,改善失眠对血压的负面影响。

疫苗接种:推荐流感疫苗与肺炎球菌疫苗,降低感染诱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五、特殊人群管理

老年患者:

65-79岁血压目标<140/90mmHg,80岁以上放宽至<150/90mmHg。

高危人群:

心血管高危/极高危患者强化降压至<130/80mmHg,同时控制血糖(HbA1c<7%)与血脂(LDL-C<1.8mmol/L)。

六、指南意义与未来方向

该指南不仅整合了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细分领域的更新(如动态血压监测、中医药循证证据),还通过“互联网+医疗”推动远程血压管理。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多维度防控降低疾病负担,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实施。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能力,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实现早筛早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