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1).pptx

发布:2025-03-28约1.11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主预习:找出课本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

2.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

3.什么是初次分配?为什么实行初次分配?

4.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构成及意义

5.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6.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经济发展

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

基础

促进

高质量发展

目标

要求

社会公平

(做大做好蛋糕)

(分好蛋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既要做大蛋糕,

更要分好蛋糕。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1.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

2.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

3.列举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4.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

5.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1.政治认同:认同我国的分配制度,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坚定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科学分析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科学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客观必然性,理性分析居民收入的合法途径和方式。

3.法治意识:通过学习明确国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劳动者要合法经营,依法致富,增强通过合法途径获得收入,合法劳动致富的观念。

4.公共参与:通过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积极提高自己的劳动素质,为当地人民的收入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学习重点:

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意义;居民的收入来源;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学习难点:

区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辨别分配方式和居民收入来源;区分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学习重难点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名词点击】P45

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等)所获得的收入。

1.国民收入分配P44末段

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别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

分给谁?

政府收入主要用于财政支出

企业收入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

个人收入主要用于消费

1958年,农村掀起了大搞人民公社的热潮,初期实行的是供给制加工资制的分配制度。

但在当时实际采取的工资制具有比较明显的平均主义分配倾向,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正是平均主义收入分配方式下的写照;

此外在人民公社普遍建起了公共食堂,以体现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分配原则。这一分配制度显然不太符合农村实际,缺乏生产力基础,因此,难以为继,不仅食堂很快“揭不开锅”,而且最终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虽然后期有对分配制度加以调整,却未能改变农民生活普遍贫穷的局面。

以史为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探究分享

平均主义

按需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根本原因)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直接原因)

决定

决定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干多干少一个样,滋生懒汉”

(2)为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是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①直接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P44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分配制度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②根本原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补充)

生产力

决定

决定

决定

(决定性作用,核心)

2.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P44-1

分配尺度

结果

①地位: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②基本内容和要求: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

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①注意:能否不劳不得

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消耗、企业发展的提留资金、上缴财政的税收等。

3.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P45-1

主体

P45相关链接

为什么要做各项必要扣除?

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每个劳动者之前必须做必要的扣除,因为不做必要的扣除社会就会无法正常运转,无法对弱者进行有效的补偿,无法实现社会正义。

满足社会再生产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和保险基金

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

③范围:公有制经济中

笔记补充:

注:按劳分配≠公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