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心血管系统遗传病第七章.ppt

发布:2025-02-11约4.05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01心肌细胞骨架蛋白——最常见的是编码β-肌球蛋白重链的MYH7基因和编码核纤层laminA/C蛋白的LMNA基因05TTN、TNNT2等。03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相关的编码桥粒蛋白基因——DSP、DSG2、PKP202编码心机肌动蛋白——ACTC基因04离子通道基因——ABCC9、SCN5A,也与DCM发病有关,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致病基因遗传学检查确诊方法血清学检查?可有红细胞沉降率增加、球蛋白异常,偶有心肌酶活性增强超声心动图?临床常用诊断依据,可确定有无左、右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力降低,并有助于同其他类型的心肌病以及瓣膜病、先心病等进行鉴别检查方法心导管检查?010102030405心内膜心肌活检抗心肌抗体和病毒检测心电图?常显示左心房和(或)左心室增大胸部X线检查?心影多增大02030405检查方法01.药物治疗对本病常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及栓塞等并发症的治疗。02.手术治疗心脏移植03.基因治疗未来可能是治疗FDC的有效手段治疗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长Q-T间期综合征(longQ-Tsyndrome,LQTS)又称为复极延迟综合征(delayrepolarizationsyndrome)。是指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伴有T波和(或)u波形态异常,临床上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根据有无继发因素将其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两大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RomanoWard综合征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前者听力正常,后者伴有先天性耳聋。1先天性LQTS最主要临床表现为晕厥及猝死。3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和方法,病死者多数是有症状未予及时积极治疗者,故定期复查、早期治疗是关键。2本症常见于儿童和青年,常有家族史,属遗传性心脏电生理异常概述LQTS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尖端扭转室速引起的反复晕厥和猝死。大多数病人的症状发生在运动、情绪紧张、激动时,晕厥一般持续1~2min,一部分病人猝死发生在睡眠时。可有听力障碍。不发作时无体征,发作前可听到早搏、心律不齐或听不到心音。***血浆LDL-C水平增高促使胆固醇在身体其它组织沉着。28岁中国对FH的流行病学及其诊治方面的研究可能是FH研究较少,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及防治指南。心血管系统遗传病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01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02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03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04先天性心脏病05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Hypercholesterolemia,简称FH),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分子病理基础: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基因突变所致的受体功能缺陷发病机制: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导致LDLR缺如或异常。体内低密度脂蛋白代谢障碍,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过量的LDL-C沉积于吞噬细胞和其他细胞,形成黄色瘤和粥样斑块,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述LDLR基因或apoB基因突变引起LDL受体途径功能缺陷,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患,具有基因剂量效应;部分患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机制为LDL受体衔接蛋白1(LDLreceptoradaptorprotein1,LDLRAP1)基因失功能型突变,导致LDL内化活性降低。罕见的人类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proproteinconvertasesubtilisin/kexintype9,PCSK9)基因发生功能型突变也可引起严重的FH表型。PCSK9通过降解LDLR蛋白间接下调LDL受体途径,功能突变可致血浆LDL水平下降。因此PCSK9是目前降脂药物的研究热点。致病基因FH分型发病率临床特点LDL水平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主要为LDL-R一个等位基因突变全球:1/500

南非:1/100

日本北陆:1/208

法国和加拿大:1/270特征性黄色瘤:30~60岁出现;

明显心血管事件:60岁(男),70岁(女)350mg/dL(9.1mmol/L)正常人3倍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主要为LDL-R两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