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生物选修三教学案:1.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x.docx
人教版高二生物选修三教学案:1.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x
?一、教学目标
1.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2.理解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如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等。
3.掌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及各部分的作用。
4.了解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针对不同受体细胞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
5.熟悉目的基因检测与鉴定的方法,包括分子水平和个体水平的检测。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的四个步骤。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方法。
2.教学难点
-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基因表达载体中启动子、终止子等元件的作用。
-根据受体细胞类型选择合适的目的基因导入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转基因抗虫棉在田间茁壮成长,抵御害虫侵害的视频,引出基因工程。提问学生:要培育出这样的转基因抗虫棉,需要经过哪些步骤呢?从而导入本节课关于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的学习。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35分钟)
1.目的基因的获取
-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利用多媒体展示基因文库的概念:将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许多DNA片段,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分别含有这种生物的不同基因,称为基因文库。
-讲解基因文库的分类:基因组文库和部分基因文库(如cDNA文库)。基因组文库包含了一种生物的全部基因,而cDNA文库是由mRNA反转录形成的DNA片段构建的,只含有该生物的部分基因。
-举例说明如何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比如,我们要获取某种植物的抗逆基因,可以先构建该植物的基因组文库,然后通过核酸分子杂交等方法从文库中筛选出含有抗逆基因的DNA片段。
-利用PCR技术扩增
-播放PCR技术原理的动画视频,讲解PCR技术的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分析PCR技术的原理:以解开的双链DNA为模板,利用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DNA链。
-介绍PCR技术的反应过程:包括变性(90-95℃,双链DNA解旋为单链)、复性(55-60℃,引物与单链DNA模板结合)、延伸(70-75℃,Taq酶从引物起始合成互补链)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循环进行,使目的基因的片段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
-提问学生:PCR技术与细胞内DNA复制有哪些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加深对PCR技术的理解。
-人工合成
-讲解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方法:如果基因比较小,核苷酸序列又已知,可以通过DNA合成仪用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
-举例:对于一些简单的药用多肽基因,如胰岛素基因的部分片段,可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取。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
-利用多媒体展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模式图,讲解其组成部分: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等。
-分别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目的基因:是我们要导入受体细胞并使其表达的基因,决定了转基因生物的特定性状。
-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
-终止子:位于基因的尾端,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作用是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下来。
-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它的作用是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
-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过程
-以质粒为载体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为例,讲解构建过程:
-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质粒和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使它们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
-将切割后的质粒与目的基因片段混合,加入DNA连接酶,使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即基因表达载体。
-提问学生:为什么要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引导学生思考限制酶切割后产生相同黏性末端的重要性,为后续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