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 黄土高原说课稿 (新版)星球商务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说课稿(新版)星球商务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8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通过学习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学生能够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提高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此外,通过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概念。他们对中国的基本地理分区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黄土高原这一特殊地理区域的自然特征、人文活动和生态环境问题认识不足。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现象普遍具有好奇心,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较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获取新知识。在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独立学习的偏好,也愿意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索问题。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复杂,学生对区域特征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可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分析能力。在讨论治理措施时,学生可能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意识。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2.教学活动: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此外,通过实验模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3.教学媒体使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图像和生态环境数据,增强直观性;同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一个特殊的地方——黄土高原。你们知道这个地方吗?它位于我国的哪个省份?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对黄土高原的了解。
【新课讲授】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1.老师提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哪个省份?它占据我国总面积的多少?
学生回答: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占据我国总面积的13%。
2.老师讲解: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起长城,南至秦岭,是我国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它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
3.展示黄土高原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地形特征。
二、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1.老师提问: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学生回答: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2.老师讲解:黄土高原气候干燥,降水不均,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展示黄土高原气候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气候特征。
三、黄土高原的土壤特征
1.老师提问:黄土高原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黄土高原的土壤为黄土,质地疏松,易受侵蚀。
2.老师讲解:黄土质地疏松,易受水、风侵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3.展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土壤特征。
四、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1.老师提问: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学生回答: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破坏等。
2.老师讲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滥砍滥伐等。
3.展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问题原因。
五、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
1.老师提问:针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
学生回答:我国采取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等措施。
2.老师讲解:治理措施包括生态工程、农业工程、水利工程等。
3.展示黄土高原治理措施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治理效果。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土壤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我们要关注并参与到治理工作中。
【布置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其他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文。
【课后反思】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黄土高原的地质演变:介绍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包括冰川作用、风蚀作用等地质力量如何塑造了这一特殊的地貌。
-黄土高原的植被特点:探讨黄土高原的植被类型、分布以及植被对土壤保持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