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发布:2025-04-07约4.7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4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成因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通过学习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对地理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同时,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3.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难点:

1.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成因分析。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地图教学,结合实际景观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采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与其他地形区的差异,理解其地貌特征的形成过程。

3.结合历史资料和现代科技手段,讲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背景,引入课程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地理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通过GIS软件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信息,增强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拓展学习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黄土高原的风景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地貌特点,激发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兴趣。

2.提出问题: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哪些独特的地理特征?这些问题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5分钟)

-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展示相关地图。

-引导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其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10分钟)

-讲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

-分析黄土高原的成因,包括地质作用、气候条件等。

3.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5分钟)

-讲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包括人类活动、自然因素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2.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2.提问: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3.提问: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学生展示: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展示治理措施。

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中汲取教训,提高环保意识?

2.分享实例:介绍国内外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功案例。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和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设计总用时:45分钟

六、学生学习效果

1.地理知识掌握程度提高: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了解其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学生掌握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的地貌类型。

-学生了解了黄土高原的成因,包括地质作用、气候条件等,能够解释地貌特征的形成过程。

2.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学生认识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增强了环保意识。

-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包括人类活动、自然因素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提出一些简单的治理措施,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为环境保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