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电针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同时 嘱患者双脚踏地,保持臀部正坐不移动,术者此时用右手拇指顶住施术棘突,左手压拉患者颈部,使身体前屈60-90度,同时向左侧弯,侧弯至感患者脊柱力量传至施术棘突时,右手拇指同时向右上方推挤施术棘突,右手拇指下感棘突错动并发出弹响声,然后扶患者坐正带护腰围,绝对卧床休息3日,24小时后翻身。复位第2日可恢复电针治疗,3日后可下床作轻微活动,不能作破坏性试验,治疗期间要求病人卧硬板床休息,少数病情较重者需进行第2次手法复位。 体会 4.1祖国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归入痹症、腰腿痛的范畴,为肾精亏损,不能濡养经脉或受风寒湿邪经脉受阻,引起腰腿痛,麻木肢冷或跌仆闪挫,损伤经脉导致经脉气滞血瘀以致脉络阻塞而致病,不通则痛。外科证治全书云:“诸病皆由气血瘀滞不通所致”。可见气滞此病之病机。深刺直达病所,直接作用于病灶,加用电针起到持续刺激穴位加速瘀血的消散或直接濡养经脉,疏通经络,舒筋活络,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2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直接压迫腰神经根,机械性压迫,引起继发性无菌性炎症,产生致病物质对软组织化学性质刺激导致腰痛等症状。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其治疗目的是减轻或解除椎间盘对神经根的机械压迫促使炎症反应消退以及炎症介质吸收。 运用坐位腰椎屈曲旋转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突出症,能使神经根移位,改变了突出髓核与受压神经根之间的位置关系,减轻或消除了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了腰腿痛等临床症状、体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预 防 1、减少积累性损伤; 2、腰围的佩带; 3、腰腹肌的锻炼; 4、注意用腰的姿势。 再 见 CT为非侵入性检查,患者无痛苦,可较明确地反映突出的部位,但因检查节段不能过多,需先准确选定检查节段,而且由于CT扫描仅代表几个断层的断面,所以,有时会将几个断层间的病变遗漏。 MRI检查 (1)椎间盘膨隆。矢状位见变形椎间盘向后膨出,椎间隙变窄,T1WI和T2WI上髓核信号均降低,T2WI上硬膜囊前方见低信号压迹。横轴位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对称性膨出,硬膜囊前缘和两侧椎间孔脂肪见光滑、对称的轻度压迹;(2)椎间盘突出。矢状面见椎间盘呈舌状后伸,超过椎体后缘,在T2WI上见椎间盘信号低于正常,压迫硬膜囊前缘出现明显凹陷。横断面见椎间盘侧方椎管内有软组织块影;(3)椎间盘脱出:矢状面T1WI、T2WI均见髓核突入椎管呈块状,与未脱出部分之间有窄颈相连。横断面T1WI上髓核脱出的残留处呈前、后方向裂隙状。Schmorl结节矢状面T1WI、T2WI上均表现为椎体上缘或下缘与髓核相连的凹陷区,多与相连髓核等信号。(4)椎间盘游离。矢状面见椎间盘变薄,T1WI、T2WI上均显示脱出节段椎间盘信号减低,坠入之髓核边缘不规则。横断面上显示脱出椎间盘层面无椎间盘组织,该层面上或下方层面的椎管内有块状影。 X线平片能直观显示腰椎生理弧度、椎间隙改变情况,不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征象,确诊率低,但对腰腿痛患者的初步检查、病例筛选、指导CT和MRI扫描定位均有一定的价值。 CT及MRI检查均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和方向,对邻近结构的压迫情况。对显示脱出椎间盘的钙化、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等方面CT优于MRI;对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宽基底的判断CT也较MRI准确。对硬膜囊及脊髓压迫情况的判断MRI优于CT; 当椎间隙较窄时,CT确定有无椎间盘突出远不如MRI敏感;MRI矢状面一次整体成像,能全面观察游离体的滑移位置和形态,较CT优越。在MRI与CT上均可见Schmorl结节,前者的发现率较高,但横轴位上观察Schmorl结节数目及边缘骨硬化等改变,CT较MRI显示清楚。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方面,CT和MRI均发挥了较大作用,MRI因其不受骨伪影干扰,能多方位、多平面成像,且无电离辐射损害,优于CT检查。 X线平片、CT和MRI各有优势,医生应根据患者及其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诊 断 1、症状; 2、体症状; 3、X线平片、CT和MRI等方 法可以作出诊断。 椎间盘破裂病理分型: 膨出型——纤维环未破裂;膨出为生理退变,纤维环松弛但完整,髓核皱缩,表现为纤维环均匀超出椎体终板边缘。一般无临床症状,有时可因椎间隙狭窄、椎节不稳、关节突继发性改变,出现反复腰痛,很少出现根性症状。如同时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则表现为椎管狭窄症,应行椎管减压. 理论上椎间盘膨出是生理退变过程,如无其他病理因素,膨出可不产生症状。资料显示,在人群中经CT检查无症状的椎间盘突出高达30%,有症状的大约有2%,需要手术者大约占有症状者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