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第二章伦理原则.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伊壁鸠鲁-----认为社会的道德生活是以利已的原则为基础的,个人为了自卫而与别人结成集团,人应该遵守相互利益的契约来维护集团的利益,这样才能有个人的利益与幸福。 边沁 ----功利原理是指这样的原理:它按照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之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此种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 穆勒---将功利主义理解为最大幸福主义 2、发展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 英国产业革命时期 准则功利主义 代表人物图尔闵、布兰特---主张如果一个道德准则能最大限度地增进功利,那么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这一准则,尽管在特殊情况下,单个人服从这一准则不会产生最大的功利。 3、成熟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 行动功利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澳大利亚阿得雷德大学哲学教授乔治·斯马特----主张要最大限度地增进总体幸福,必须抛弃准则并以与行动相关的功利来决定行动,在每个具体境地里选择最佳行动。 一是将功利主义看作是利己主义、物质主义。 一是对功利主义原则的肯定,认为功利主义是重实效、重利益、近实际的伦理观。 二、功利主义原则的评价 1、学界的两种不同的见解 理论上功利主义以自然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基石,从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的出发,认为追求个利益是一切行为的目的和归宿,与个人主义一样都陷入了抽象的人性论。 2、反思 (1)理论前提 功利主义认为只有一个个单独个人的存在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国家、社会、集体都是由一个个单独的个人组成的,社会不过只是一个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 (2)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功利主义主张唯效果论,以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功效或幸福为最高遵循原则,否认行为内在动机的价值意义,认为动机与行为的德性无关。 (3)在行为的评价方面 3、在中国是否适用? 功利主义与功利论 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 人道主义是指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观念,肯定人的权利或尊严的价值理论,以及倡导人的心身全面发展,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的精神的伦理原则。 第三节 人道主义原则 亚里士多德---提倡“仁慈”、“友爱”、“慷慨”的德性。 一、人道主义原则的历史发展 1、萌芽时期--古希腊 人道主义以人文主义形态表现出来。 弗朗西斯——我只是一个凡人,我只要凡人的幸福。 蒙台涅——放弃现世的物质生活和感性快乐,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2、准备时期---文艺复兴时期 培根-----认为自爱是个人利益的基础,也是公共利益的道德基础,所以善德就是利人、爱人,即要“有利全人类”、要“爱一切人”。 3、全面发展时期---17、18世纪资产 阶级启蒙时期 伏尔泰 ----从人的本性来说,“爱”应该成为人类社会的伦理原则。“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人类,因为,人与人的相互需要是爱的基石,自爱与博爱都是人的本性的表现。 费尔巴哈----人是有血有肉的感性实体,人与人的关系应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爱”就成为基本的伦理原则。由此,费尔巴哈反对狭隘的利己主义,主张“普遍的利己主义”。也就是把“爱”推广到爱社会、爱国家,乃至达到对整个人类的爱。 4、成熟时期——19、20世纪 萨特---我们叫做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所以是人道主义,因为我们提醒人除了他自己外,别无立法者。 20世纪人道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姆----“爱”是维系家庭、社会、民族和人类生存的力量,是保存人的完整性的道德力量,其中关心、责任、尊重和知识是“爱”的实现的重要因素。 认为人道主义在世界观上将人类看成世界的中心,人可以随意地支配自然,从而导致了生态对人的存在的威胁。 关于人道主义思想及其原则,我们曾把它当作资产阶级的东西而全盘否定。 二、人道主义原则分析 1、反对的观点 2、赞成的观点 认为人道主义是对人类共同的道德要求,应成为社会道德基本要求。 认为社会主义也有人道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争取真正人的价值和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对人类命运的关心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伦理原则带有实践性的品格。 人道主义的世界观 人道主义强调互助互爱的和谐关系,强调救贫济苦,对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友爱的道德规范。 人道主义的道德观 就道德的角度而言,人道主义伦理原则应该是社会主义伦理原则的补充,人道主义道德原则作为调节人与人关系的基本伦理规范包括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之内。 人道主义在中国的适用 第四节 利他主义原则 雷锋式打假英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