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复习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复习题(1-4单元)
(一)古诗阅读1.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是(宋)朝诗人(苏轼)所写。(2)诗中“缘”是(因为)的意思。(3)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表示。(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样一个道理。2.默写《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疑”在诗中的意思是(以为,怀疑)。(2)这首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觉得从哪两句诗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人们会经常使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
(二)《爬山虎的脚》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1、在短文中的(??)里填上合适的词。2、用 “‖ ”线给第1自然段分三层,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介绍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第二层:具体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第三层:总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用“? ???”划出文中的比喻句,它是把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
4、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文中用“ ”画出来。
5、找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动作的词:触,变成,巴住,拉,紧贴。(三)《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刚长(cháng zhǎng)出来的叶子是 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 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cháo zhāo)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chóng zhòng)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kòng kōng)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我会在文段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
2、我会给文段补充完整。
3、我会写出下列的近义词。
均匀(平均) 拂过(吹过) 引人注意(引人注目)
4、给句子中的“一”选择正确的答案。(4分)
A、数量一; B、一律,没有例外;C、满、全;D、表示最少。
(1)叶尖一顺儿朝下。( B) (2)不留一点儿空隙。( D)
(3)一阵风拂过。(A ) (4)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C)
5、长大后的叶子有三个特点:一是(绿得新鲜);二是(叶尖一顺儿朝下);三是(分布均匀)
(四)《蟋蟀的住宅》 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1.请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光滑)------(粗糙)? ? (微斜)------(平坦)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 画横线的句子采用拟人修辞方法,我还会仿写一句:花朵在风中点头。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下面的句子来表达。 蟋蟀的住宅很(光滑),很(简朴),还很(卫生)。我觉得蟋蟀真(勤劳、不肯随遇而安)!
(五)《观潮》选段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mèn? mēn)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feì? fù),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