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东省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观摩会的汇报.doc

发布:2018-02-28约2.42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山东省微山县实验小学张成侠 上上周四、周五两天在临沂九中参加了“山东省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山东省教研室主办,临沂市教科研中心承办。会议选择了《3的倍数的特征》、《三角形的内角和》、《分米、毫米的认识》这三个有代表性的课题,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来自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市的10位近年来在省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的青年骨干教师,就这三个课题展示他们不同的设计思路。 10位青年骨干教师以他们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优秀的个人素质,向与会代表呈现了不同风格不同思路的数学课堂,让与会代表深刻感受了“同课异构”的精彩。   会议期间,结合每一课题的进行,还安排了讲课教师的说课,每一位讲课教师及其背后的团队都就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对教材的解读、学情的分析等情况,作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   根据省教研室徐云鸿老师的建议,会议采用了“1+1+1”的评课研讨模式。与会代表就某一节课的亮点、问题与建议填写了听课评议表,将其张贴于会场周围,大家相互借鉴与学习。最后由讲课教师分别对这些建议进行梳理,并在会上与大家进行了研讨、交流。   最后,省教研室徐云鸿老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她详细点评了10节观摩课的教学特色,指出了这些课堂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展开过程,同时存在引入方式多样、教学效果突出等亮点。随后,徐云鸿老师又针对课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与能力,等等。 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组织比赛,对参赛老师来说可能会有巨大的压力,但是对于研究者和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得的研究和学习的机会。同课异构――构出了实力,构出了真谛。 第一天上午由四位教师分别执教《毫米、分米的认识》,经过不断地对比、体味和琢磨,总结出了值得学习的亮点如下: 1、让学生经历毫米产生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既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创造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创设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毫米和分米,通过丰富的体验,通过精心细致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心里的尺子”,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建立长度观念。 3、提供丰富、适切的教学资源:银行卡、蜂鸟、身体上的小尺子、八戒日记、、、、、学生再谈收获的时候还说到认识了蜂鸟,可见对学生来说是多么感兴趣,感受了数学的生活化。 4、回顾学习的长度单位,梳理完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其结构。整体把握,更容易揭示数学的实质,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5、运用所学单位进行具体的测量,让学生学以致用,既能夯实双基,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价值,还能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容易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兴趣。 第二天4位老师上了《3的倍数的特征》,反思几节课,各有特点,但他们共同之处都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层层递进循循善诱的设计,挑起学生思维的律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助力,有力地诠释了数学教学的本质。 听完?这四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1、我们数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挥了她应有的价值,回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近几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生要减负,再加上课程的开足开全,一天只一节数学课,学生的思维能力明显下降,尽管每学期都把口算的加强、思维的训练写入计划,但由于时间关系,有时力不从心。这四节课的设计都是让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这样?。利用小棒研究,为什么判断是不是2和5的倍数只看个位,而3的倍数不能只看个位?也就是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华应龙的《圆》) (因为。。。)临沂的藏晓梅老师从纯数学的角度,揭示了“因为所以”的魅力,遵循“因为。。。”“所以。。。”的逻辑,利用三个为什么“为什么2、5的倍数只看个位?”“为什么2、5的倍数不用看百位和十位?”“为什么3的倍数只观察个位上的数是不可以的?”通过层层探究,水到渠成,将3的倍数的特征诠释的淋漓尽致,最可贵的是顺应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课要结束时,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想法,学生说我想探究4的倍数特征、9的倍数特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深化。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吗?临近尾声的知识拓展和问题延伸更是将关注学生发展落到实处。 烟台的陈兴元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判断54是不是3的倍数,先用5+4算出和,如果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54中的5表示的是5个十,而5+4中的5表示的是5个一,这是为什么呢”然后通过小棒的展示、探究,学生懂了这其中的缘由,这样的教学设计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打开了学生探究的另一扇门,让老师们从一味的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