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说课最原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和难点;抽象思维能力
演绎推理能力;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复习回顾
旧知迁移;(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练习1.我们经常这样读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
0,5,10,15,20,25,…… ①
练习2.某电影院第一排座位号是:48、46、44、42、40、38、36、34、32、30。
写成数列:48,46,44,42,40,38,36,34,32,30 ②
;(二). 新课探究,推导公式
1.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强调: ①它是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从第2项起)必须是同一个常数。②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 所以上面的①、②都是等差数列,他们的公差分别为5、-2。
;(二). 新课探究,推导公式
练习一:判断下列各组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哪些不是?如果是,写出首项a1和公差d,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1)1,3,5,7, ……
(2)9,6,3,0,-3,……
(3)-8,-6,-4,-2,0,……
(4)3,3,3,3,3,……
(5)1,1,1,1,1,……
(6)15,12,10,8,6,……
(教学设想: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 新课探究,推导公式
2.等差数列数学表达式: 如果等差数列{an}首项是a1,公差是d,那么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a2-a1 =d ,a3-a2 =d ,a4-a3 =d …… an+1 - an = d (n≥1);(二). 新课探究,推导公式
[提出问题]:如果等差数列{an}首项是a1,公差是d,那么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何表示? [教师此时指出: 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学习后续有关知识后我们可对这个公式进行严格的证明]。
;(二). 新课探究,推导公式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累加法:
a2 - a1 =d a3 - a2=d a4 –a3 =d … an –an-1 =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 a1 =(n-1)d
即 an = a1 +(n-1)d (Ⅰ)
当n=1时,(Ⅰ)也成立,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Ⅰ)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三).例解应用
例1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说明](1)强调当数列{an}的项数n已知时,下标应是确切的数字;(2)实际上是求一个方程的正整数解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以前见得较少,可向学生着重点出本问题的实质: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an =-401成立
;(三).例解应用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项a1与公差d。
(指导学生看书上的解题过程)
[说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三).例解应用
例3 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说明]让学生会用所学数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练习反馈 强化目标
1.P113练习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上述题目,教师提问)。
目的: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若数列{an} 是等差数列,若 bn= an +c,试证明:数列{bn }是等差数列.
(教学设想:练习1培养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计算能力;练习2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
;(五).归纳小结 提炼精华
老师作适当引导(问题:⑴本节课你们学了什么?⑵要注意什么?⑶在生活中能否运用?),让学生反思、归纳、总结。这样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六).课后作业 运用巩固
必做题:课本P114 习题3.2第1,2,6 题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2 ,第10项是第一个大于1的项。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 (教学设想: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3.2等差数列
1、定义
2、数学表达式
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1(略)
例2(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