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伦理思想中仁意蕴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孔子伦理思想中仁意蕴分析
摘要:在孔子伦理思想中,“仁”的意蕴涵盖了“礼”、“孝”、“忠恕”、“中庸”、“成名”等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文化历经无数内外忧患而能保存、延续和发扬,与“仁”的精神意蕴有着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孔子;仁;礼;孝;忠恕;中庸;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2-0093-03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氏族贵族日趋没落,为了挽救他们的没落,恢复周礼,实现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安定民生,孔子提出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思想。这一伦理思想在孔子一生的鼓与呼中,明显表现为对周礼的极端维护。他寄希望于“礼”、“孝”、“忠恕”等思想来实现社会礼制,维护长幼尊卑的社会秩序,恢复相对温和的氏族政治体制,同时他也十分反对残酷的社会剥削。孔子“仁”的思想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矛盾的基础上,而孔子伦理思想中“仁”的精神之所以能影响我国传统文化至今。在矛盾中自成体系。与其深厚的伦理意蕴是分不开的。
一、“仁”的思想来源是“礼”
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与维护“礼”直接相关。“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的主线。孔子平时讲“仁”。也常把它和“礼”相提并论甚至混为一谈。现代有人把孔子的“仁”和“礼”截然分开。说什么“礼”要旧的、“仁”是新的;“礼”是继承前人的,“仁”是孔子自己的。这实在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孔子的“仁”与“礼”的关系最为密切,虽然名为“仁”,而实际却是以“礼”为主要内容的。
1、“礼”为“仁”的行为准绳。
孔子最喜欢和称赞的弟子颜渊向孔子问“仁”,孔子是这样回答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回进一步请问其细目。孔子又答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颜渊乃孔子最爱的学生,对于其提问,孔子自然不会草率了事。接受了孔子思想观念的孔家弟子们。大多把“礼”看的重于生命和其他一切,必须使自己一心一意去“循礼”,必须如所谓“柬身自好”。以“仁”见许的颜回,“退而省其私”;以“孝”著称的曾参,则说“吾日三省吾身”。可见,“礼”既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根本需求,也是一种修行标准,不仅要守礼。还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用礼束缚自己,并时时处处自省,而绝对不能自由自在、胡思乱想。然而,对于急性的有形的被动的“法”来说,“礼”便是慢性的无形的自动的。亦即使人自愿带上的一种精神的刑具。颜回最守礼。可在道家的眼中。他却是最能够自刑的一个人。在孔子门徒中,他也是一个最愿以身殉礼、能为礼不顾生命的人。显然。孔子的言论和其弟子们的表现都在说明一个问题:“礼”在孔子伦理思想中。就是衡量他们是否为“仁”的准绳。
2、“礼”为“仁”的目标。
孔子有时由于特别强调“礼”的重要性而把“礼”和“仁”进行着许多现实的对比,认为狭义的“仁”还没有“礼”高。如管仲只能够称为“仁”而不能够称为“礼”。人和禽兽的区别主要在“礼”而不在“仁”,“礼”比“仁”更进一步。这个阐说是不失为孔子和古代儒家的本意的。因为孔子论“孝”,把属于“仁”的“能养”其亲看成是人和犬马的共同点,把属于“礼”的范畴的“敬”看成是人和犬马的不同点,这就是说,一个人在事亲上,要想区别于禽兽,就必须由“仁”上升到“礼”的境界。“仁”是世界万物的基本秉性,并非人类独有,而“礼”恰恰是衡量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在人类社会中。主张“仁”的思想就应当以人人知“礼”为目标。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古代的“礼”是源于统治阶级,它的适用范围很广,在君臣、贵贱、亲疏、长幼、男女中的推行都十分便利,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政治管理,而“礼”又是衡量“仁”的准绳,这就使得“仁”必然地要以“礼”为目标。
二、“仁”的现实践履是“孝”
“仁”的基础和先务是“孝”,而“孝”也是儒家一切教义的基础和先务。“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笃于亲就是孝敬父母,意思是说必须先孝亲,才能够兴仁。而翻开《论语》,首先看到的便是孔子的高足有若所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人能孝悌,便不会犯上作乱,没有孝悌便没有“仁”。这句话最得孔子本意。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恪守“五伦”的时代。社会关系网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孝”基本上成为了人们意识形态上的自觉主张,“孝”因此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