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财富论坛 第十课 走向小康说课稿 教科版.docx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财富论坛第十课走向小康说课稿教科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财富论坛第十课走向小康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
3.授课时间:2022年x月x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经济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认识到个人与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素养,为未来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小康社会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提升。
②掌握实现小康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
③分析个人在实现小康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特别是对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维度的深入理解。
②将抽象的小康社会概念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③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经济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如何在法治框架下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的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小康社会发展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基本教学工具,以及用于分组讨论的小组标志和讨论记录纸。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讨论区,确保学生能够舒适地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小康社会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小康社会有什么样的理解?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达到了小康社会的标准吗?”
展示一些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小康社会的成果。
简短介绍小康社会的定义和基本特征,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小康社会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定义、组成部分和特征。
过程:
讲解小康社会的定义,包括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详细介绍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如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和谐等。
3.小康社会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小康社会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小康社会案例进行分析,如教育改革、医疗进步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小康社会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小康社会理念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小康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均等。
小组内讨论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小康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问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小康社会的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小康社会的定义、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小康社会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为实现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7.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以“我眼中的小康社会”为题,撰写一篇短文或报告,分享自己对小康社会的理解和感悟。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议。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介绍我国小康社会的提出和发展历程,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节点和成就。
-小康社会的国际比较:对比分析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实现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异同,探讨国际经验对我国的有益借鉴。
-小康社会的经济结构:分析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小康社会的社会事业:介绍我国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方面的进展和成就。
-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探讨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政策措施和成果,如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