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_592294.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 了解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不同;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 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 了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影响 1、使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并引发问题与主义之争;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方向和性质 2、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干部和阶级基础。使更多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干部队伍;提高了中国工人的政治觉悟,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共的成立创造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是中共诞生的思想基础。 再见! 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第四,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 ……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诸位呀!快去工作呵!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1、“民主主义劳工主义”、“占了胜利”是指什么?“这种潮流”又是指什么? “我从此觉悟要拿工读互助团为改造社会的手段,是不可能的”。 “我们因此更信共产主义,晓得现在社会的经济组织非根本改革不可”。 “(一)要改造社会,须从根本上谋全体的改造,枝枝节节地一部分的改造是不中用的。(二)社会没有根本改造之前,不能试验新生活;不论工读互助团和新村。” ——《五四时期的社团》第二卷,第439页。 工读互助团运动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工读主义思潮也是“五四”时期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这一思潮与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创造一个合理的社会,实现一种理想社会人生的追求。基本内涵有: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工学兼营、工读互助、手脑并用等。倡导工读主义教育的人,也比较复杂,有早期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教育家,也有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五四”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将工读主义教育思潮推向了高潮。在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中,有部分先进青年学生把工读主义教育作为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积极地组织工读主义教育团体进行实验。1919年2月,北京高师部分青年学生发起组织“工学会”,倡导“工学主义”,主张“要把工和学并立,作工的人一定要读书,读书的人一定要作工。”他们认为求学和作工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应该有尊卑贵贱的区别。他们强调“工”应该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学”是为了求得作工的知识,所以,工离不了学,学更离不了工。为了宣传、研究和实践工学主义,工学会出版了《工学》月刊,办起了石印组、木版印刷组、照相组、打字组、雕刻组和书报贩卖组,计划每周24小时上课,24小时劳动,12小时自修。由于得不到学校的支持,这个工学计划,未能实现。 1919年底,少年中国学会成员王光祈在北京发起组织“工读互助团”,试图通过“半工半读”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进而实现一个“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工读互助团试行了“共产”的“新生活”。团员本着各尽所能的精神,每天作工四小时以上,作工所得归团体所有,团员生活必需的衣食及教育费、书籍费、医药费由团体供给。在北京工读互助团成立后不久,武昌、上海、南京、天津、广州、扬州等地也陆续发起成立工读互助团或类似的组织。工读互助团运动虽轰动一时,但只是昙花一现。由于团体薄弱的经济基础与按需分配的尖锐矛盾,以及团员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作风与集体主义生活方式发生冲突,这种由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思想杂糅的工读互助生活,很快宣告破产。 “五四”时期的各种工读主义运动虽然各有其特定的宗旨,但都促进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并借工读主义探索新生活、新社会,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 20世纪初英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拘泥于地方的、狭隘的、带有手工业气息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基尔特是拉丁文译音,意即同业联合或行会,故又称“行会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彭蒂、奥尔雷奇、霍布逊和柯尔等。主要代表作有彭蒂的《恢复基尔特制度》、柯尔的《劳工世界》和《工业自治》等。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工资制度”无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