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ppt

发布:2025-03-11约2.34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体表感觉投射规律:1)交叉投射,但头面部双侧性;2)上下倒置,但头面部正立;3)投射区域的大小与所对应的体表部位的感觉精细程度有关。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A起传递信息的作用。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B不直接传递信息,调制神经递质的传递效率。C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共存:戴尔原则英国30~50年代生理、药理学权威01DA与5-HT,NE与Ach,加压素与NE,蛙皮素与NE,NE与脑啡肽,生理意义未清020102受体与配体促离子型受体与促代谢型受体受体能和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物质称配体(ligand)。激动剂(agonist)配体阻断剂(blocker)(拮抗剂antagonist)Ach双蛙心试验胆碱能纤维烟碱受体(N作用):交感、副交感节前纤维(神经型烟碱受体)、运动神经纤维(肌肉型烟碱受体)阻断剂:筒箭毒碱N1神经节突触后膜六烃季铵N2骨骼肌终板膜(肌肉阵颤)十烃季铵外周神经递质及受体毒蕈碱受体(M作用):副交感节后纤维(阻断剂:阿托品)1有机磷中毒瞳孔缩小,消化腺分泌↑汗腺分泌,心脏抑制,支气管、胃肠、膀胱逼尿肌收缩致支气管痉挛,流延,大小便失禁,阿托品阻断2(2)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能受体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NE。α受体:主要效应是兴奋,但小肠平滑肌抑制,α1、α2型β受体:主要效应是抑制,但心脏兴奋,有β1β2两亚型对心脏:α受体兴奋心缩力增强,在体心率减慢β受体兴奋:心缩力增强,心率加快α阻断剂:酚妥拉明(α1α2)α1哌唑嗪α2育亨宾β阻断剂:普萘洛尔β1普拉洛尔β2丁氧胺心绞痛患者如伴呼吸道疾患,应使用普拉洛尔,可避免支气管痉挛。突触前受体:反馈调节末梢递质释放,如α2受体,激活后抑制前膜释放NE,可以作为高血压治疗的靶点。中枢内递质受体壹贰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主要是兴奋为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纹状体、大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丘脑后腹核特异性感觉投射神经元;010203040506单胺类多巴胺黑质-纹状体部分,调节肌紧张和躯体运动中脑-边缘系统部分,与机体的情绪反应和精神活动有关;结节-漏斗部分,有调节内分泌功能。5-羟色胺主要分布于低位脑干的中缝核群内。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位于低位脑干,尤其中脑网状结构、脑桥的蓝斑以及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外侧部。有脑电觉醒作用,调节体温、腺垂体分泌和心血管活动。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是兴奋性氨基酸;甘氨酸和?-氨基丁酸是抑制性氨基酸。氨基酸类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其它递质01下丘脑神经元释放调节性多肽;02内源性阿片肽;03脑-肠肽;04其它肽类,神经降压肽,血管紧张素II等。肽类Ach胆碱酯酶01NE80%突触前膜重新摄取,20%被肝肾灭活02多巴胺与5-HT突触前膜重新摄取03递质代谢与重摄取第三节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01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02分散式:传入神经进入中枢后03聚合式:中枢与传出神经联系04链锁式:扩大或加强作用范围05环状式:实现反馈调节传入侧支性抑制突触后抑制(超极化抑制)01返回性抑制也称交互抑制;02中枢抑制轴-轴突触是突触前抑制结构基础。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产生机制:01兴奋传至轴突2末梢引起递质释放?轴突1部分去极化?当动作电位传至轴突1时幅度减小,Ca2+内流减少,释放兴奋性递减少?神经元3突触后电位降低,兴奋性降低02(去极化抑制)03突触前神经元(即神经元2)释放GABA,GABA作用于轴突膜使其对Cl-通透性增高,由于轴浆中Cl-高于细胞外,Cl-外流产生的内向电流使轴突1部分去极化。脊髓的感觉传导第四节神经系统感觉分析功能痛温觉(脊丘前束)、轻触觉(脊丘侧束):先交叉后上行浅感觉传导途径肌肉本体感觉和深压觉经后根传入?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先上行后交叉脊髓半切综合征深感觉传导途径贰壹叁04030102丘脑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与皮层间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投射纤维主要止于皮层的第4层,易于总和形成扩布性兴奋。功能是形成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二、非特异性投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