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1ppt课件.pptx

发布:2025-01-03约1.13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神经系统;第一节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元基本功能;二、神经纤维分类;(2)据解剖特点(直径和来源):传入纤维

Ⅰ:肌肉运动觉传入

Ⅱ:皮肤机械感受器传入

Ⅲ:皮肤温痛觉、肌肉深压觉传入

Ⅳ:C类无髓痛觉及内脏温度、机械觉传入;四、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1)胞体轴突末梢

1)快速:线粒体、递质束泡、分泌颗粒等数百mm/d

2)慢速:微丝、微管及可溶物质,如胆碱乙酰化酶

(2)轴突末梢胞体

反馈控制胞体蛋白质合成,V为快速运输的1/2。

示踪作用

机制不清假说:微管上含ATP,束泡膜上有ATP酶;六、神经营养效应;(2)可决定肌肉生理特性:交叉缝合试验,将慢(红)肌快(白)肌神经切断后交叉缝合,神经再生后,慢快肌互变。

(3)营养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局麻不改变肌肉内在代谢(营养变化)变化,而是改变神经功能;2、支配组织对神经元的作用;七、神经胶质细胞;第二节突触(Synaptic);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前膜去极化?Ca2+内流?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弥散到达后膜与受体结合?后膜对Na+、K+特别是Na+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EPSP产生局部电流?局部电流使轴突始段去极化,当达阈电位水平时,轴突始段首先爆发动作电位?兴奋传至整个神经元;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与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膜对Cl-和/或K+通透性增大?Cl-内流和/或K+外流?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图10-1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慢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特点;兴奋节律改变:神经传出兴奋节律与传入节律不同,与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功能状态有关。

后发放:传出神经元在刺激停止后的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冲动的现象。原因:环状回路,反馈回路

对内外环境敏感和易疲劳性:缺氧、二氧化碳、麻醉剂、药物均可改变突触传递能力,突触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环节;突触传递的可塑性;递质从曲张体释放,弥散扩散作用效应细胞,产生反应。(NE.5HT)特点:

(1)无突触前后膜结构

(2)无1:1对应关系

(3)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距20nm

(4)传递时间1ms

(5)传达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及受体亚型。;;两膜间2-4nM,每侧膜整齐排列蛋白质颗粒,每颗粒由6个长7.5,直径2.5nM亚单位组成,孔1nM,是电流和小分子物质的低阻通道。

特点:(1)速度快,无潜伏期

(2)双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