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 第三节 人口容量(2)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2)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2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容量(2)”是关于人口地理学的基础内容,通过分析我国的人口容量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人口与环境、资源、发展的关系。本节课紧密结合教材,以实际案例为依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调控人口容量,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的人口地理学素养,提升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通过探究人口容量问题,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我国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我国人口容量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
-探讨我国人口容量的调控措施。
2.教学难点
-理解人口容量与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掌握如何计算和评估人口容量,包括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分析我国人口容量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讲解我国人口容量与资源的关系时,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对人口容量的影响,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案例。在讨论调控措施时,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政策背后的逻辑,并能够评价这些政策的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人口容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案例分析人口容量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人口容量相关知识。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人口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2.视频辅助: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人口容量问题的感性认识。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人口容量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人口数量吗?人口数量的多少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什么影响?”
展示一些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人口数量的分布特点。
简短介绍人口容量的基本概念,强调其对于资源利用和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人口容量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容量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人口容量的定义,包括其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详细介绍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如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条件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人口容量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容量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地区案例分析,如城市与农村人口容量差异、人口增长与资源压力的关系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人口容量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人口容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人口容量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合理规划城市人口容量”。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人口容量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口容量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人口容量的定义、影响因素、案例分析等。
强调人口容量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人口容量知识。
7.课后作业
目标:让学生巩固学习效果,提高人口容量知识的运用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合理控制人口增长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短文或报告。
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现状,提出具体的调控措施和建议。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人口增长的历史与现状:介绍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历史,包括人口增长的主要阶段、特点和原因。
-人口政策的影响:分析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对人口增长、分布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