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docx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掌握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熟悉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理解各装置的作用及选择依据。
-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氯气的制取、收集和尾气处理等操作,掌握实验的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氯气实验室制法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经历从原理分析到装置设计再到实验操作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氯气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
-氯气的制取、收集和尾气处理等实验操作。
2.教学难点
-根据反应原理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并理解各装置的作用及选择依据。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及尾气处理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视频
播放一段氯气泄漏事故的视频新闻,视频中展示了氯气泄漏后造成的危害,如刺鼻气味、人员中毒、环境破坏等场景。
2.提问引导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氯气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气体,那么在实验室中我们如何制取氯气呢?它的制取方法又有哪些原理和装置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反应原理
-讲解:向学生介绍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常用反应原理,即二氧化锰(MnO?)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氯气(Cl?)、氯化锰(MnCl?)和水。
-板书:化学方程式为MnO?+4HCl(浓)=△=MnCl?+Cl?↑+2H?O
-强调:指出该反应中浓盐酸的作用,既是反应物,又起到提供酸性环境的作用;同时强调反应条件加热以及二氧化锰的氧化性。
2.原料选择
-分析:引导学生从反应原理出发,分析选择二氧化锰和浓盐酸作为原料的原因。二氧化锰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够氧化浓盐酸中的氯离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能够提供足够的氯离子与二氧化锰反应。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能否用其他物质代替二氧化锰或浓盐酸,如高锰酸钾(KMnO?)与浓盐酸反应也能制取氯气,让学生对比不同原料的优缺点,加深对反应原理的理解。
(三)实验装置设计(20分钟)
1.发生装置
-引导思考:提问学生根据反应原理和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
-分析讲解:分析得出该反应是固体与液体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所以发生装置应选用固液加热型装置,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并展示常见的固液加热型实验装置图。
-强调注意事项:强调在安装仪器时,要遵循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加热时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等。
2.净化装置
-提出问题:生成的氯气中可能含有哪些杂质?如何除去这些杂质?
-分析讨论:学生讨论后得出氯气中可能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反应在溶液中进行,会产生水蒸气。
-讲解净化方法:讲解除去氯化氢气体可选用饱和食盐水,因为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而氯化氢气体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大;除去水蒸气可选用浓硫酸,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
-展示净化装置:展示净化装置的示意图,包括洗气瓶的连接方式,让学生明确气体的流向是长进短出。
3.收集装置
-引导选择:提问学生根据氯气的性质,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收集装置。
-分析讲解: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所以应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展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图,讲解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以排尽空气。
4.尾气处理装置
-强调重要性:强调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必须进行尾气处理。
-讲解处理方法:讲解常用的尾气处理方法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反应方程式为Cl?+2Na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