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现状、技术和策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现状、技术和策略
林木种质资源即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作为林木种质资源载体的森林与林木,负载着野生植物、野生动物和微生物的种质资源,是陆地生物(包括农作物野生种及近缘种)基因的“避护所”和“主基因库”。森林植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遗传物质基础与必要前提,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不仅制约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顾万春,2005)。
早在1975年,FAO和UNEP便提出了《森林遗传资源保护方法》,对森林遗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作了较全面的叙述,首次提出了森林遗传资源“原地保护”(Conservation in situ)、“异地保护”(Conservation ex situ)倡议,将其作为森林基因资源保存的基本方式。直到目前,林木基因资源“原地保护”和“异地保护”仍是较常用的两种保存方法。森林基因资源的保存策略侧重于“原地保护”,普遍认为“原地保护”是物种保存最有力和最高效的保护方法,因为它不仅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还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物种个体、种群和群落。因此原地保护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根本途径。
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特点
1.1 整个生态系统的保存
“原地保存”是对林木集团或包含林木集团的群体作为生态系所具有的全部遗传
信息在原生地域进行保存管理。由于原地保存的目的群体作为生态系的一部分保存于自然环境之中,所以保存对象是通过有性繁殖的,其基因自由组合、交换。由于森林分布面积大、生境各异以及各种遗传隔离作用,使得林木的遗传变异极其丰富。遗传变异丰富的群体作为遗传资源保存林 ,原地加以保护是经济有效的。这种保存形式尤其适用于那些采种困难,不易营建后继林的树种。关键按照不同的生态区,找出这种遗传变异丰富的保存群体(赵彤堂等,1992)。
1.2 保存群体是接近平衡的群体
原地保存群体与原始群体都处在同一生态环境之中,没有新环境下选择压的淘汰。
这时保存群体与原始群体没有区别,在无突变、迁移和选择干扰下,它们接近遗传平衡群体,即在世代相传中,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可基本保持不变(p2+2pq+q2=1),所以这种保存方式是最可取的保存方式,群体遗传遵守“遗传平衡”法则(朱之悌等,1992)。
1.3 强调原生境的保存
原地保存强调的是在原环境或原生境下的保存。对于集中分布的永久林分,就进
行原地保存,如种源保存、优良林分保存或划定自然保护区保存;如无集中永久林分的,就从分散单株或片林上采种造林,于原环境或林分附近的某处集中营造保存林分。
2.原地保存的主要形式
2.1 自然保护区
森林遗传资源的“原地保护”主要通过建立保护区来实现。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类型因保护的对象和目的而异。保护区是专门用于生物多样性和有关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管护,并通过法律和其他有效手段进行管理的陆地或海域(IUCN,1994)。IUCN根据保护地主要管理目标,把自然保护区分为6类,认为最适合保护森林遗传资源的保护区有4类,即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资源管理保护区(Managed Resource Protected Area)、生境/物种管理区(Habitat/Species Management Area)、严格的自然保护区(Strict Nature Reseve)。
2.2 自然保护小区和自然保护点
对于面积没有达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地方,但又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较集中、分布种类较多,可在面积较小的地方建立自然保护小区,它不受林权等管理体制及专职管理机构的限制,灵活多样(葛继稳,1998)。
2.3 禁伐区和封山育林区
对一些珍稀濒危树种集中分布区可以建立禁伐区,既可在一定时期内进行静态保护,又可根据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对林木进行永续利用。在一些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又易受人类干扰的林分,可以通过封山育林区来保存林木种质资源。
3.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原则与关键内容
3.1 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原则
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必须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相结合。1993年发布的《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国家标准(GB/T14072-93),规定了设立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区,应尽可能利用国家和地方建立的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林。②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优先树种的确定,不仅考虑它的稀少程度,而且应考虑它的社会经济价值和遗传资源枯竭的情况。③林木种质资源就地保存必须与森林经营措施相结合。对于一些珍稀濒危树种,群体自身繁殖能力弱,需要采取相应的森林经营措施保持适当的群体大小。④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必须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相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