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微处理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十一、32位微处理器 4.1. 微处理器的发展历程 1978年Intel i8086 (第三代 16位CPU的代表) 3微米制造技术 集成度达到29000个晶体管 内部和外部总线都是16位,寻址20位 主频达4.77MHZ 同类处理器M68000、Z8000 4.1. 微处理器的发展历程 1978年Intel 8088 8088并非8086的升级版,甚至性能还不如8086 因为在IBM个人电脑中的使用,产生了PC的概念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因而名垂史册。 同时,Intel提出了协处理器的概念8088可以搭配8087使用 8087协处理器主要负责浮点方面的运算,直到486的推出,才将浮点和整数运算单元合并在一起。 4.1. 微处理器的发展历程 1982年Intel 80286 16位数据总线,24位地址总线 1.5um技术制造 主频12MHz以上 它的效率是8088的4倍以上 与8086二进制兼容 建立了CISC(复杂指令集)结构 4.1. 微处理器的发展历程 1985 Intel 80386 DX/SX (第四代 32位CPU的代表) 32位数据总线、32位地址总线(可寻址4GB) 其中386SX是准32位CPU,即内部数据通道为32位,外部数据通道为16位,为了兼容采用286的系统设备 40MHz主频 0. 本章知识脉络 32位处理器概述 80386的体系结构 80386的工作方式 80386的存储器管理 80486的主要技术特点简介 Pentium的主要技术特点简介 1. 32位处理器概述 32位处理器系列 80386(1985) 80486(1989 ) Pentium(1993 ) 体系结构上的变革 流水线和指令重叠执行技术 虚拟存储技术 片内存储管理(段页式存储管理)技术 为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提供了硬件基础 为多媒体、网络、辅助设计、人工智能等新的应用领域提供了硬件基础 2. 80386的体系结构 3. 80386的工作方式 3. 80386的工作方式 实地址方式 工作原理、寻址方式与8086相同 可以看作是能处理32位数据的8086 实地址方式的首要目的是为进入保护方式做准备 3. 80386的工作方式 保护方式(本性方式) 多任务多用户操作系统的需要 对各个任务及其数据实施保护功能 不同的任务具有不同的“特权级” 不同的任务具有不同的“领地”——段页式存储管理 3. 80386的工作方式 特权级与保护环 3. 80386的工作方式 虚拟8086方式 高速的、带有保护机制的8086 主要目的是为了兼容大量8086下的应用程序 4. 80386的存储器管理 多任务操作系统对存储器管理的要求 不同任务存储区域的隔离、保护和切换 虚拟存储器 将外存模拟成内存来使用 使得比物理内存大的程序也能运行 80386满足上述要求的方法 片内两级存储管理——段页式存储管理 4. 80386的存储器管理 分段管理 8086的分段: 16位段基址×16 + 16位偏移量(有效地址、逻辑地址)= 20位 物理地址 实现程序的浮动装配 实现程序代码中的地址(逻辑地址)与 物理地址的分离 4. 80386的存储器管理 分段管理 80386的分段: 用8字节(64位)的段描述符取代8086段基址寄存器 段描述符记录段基址(32位)、长度(20位,以页位单位) 每段对应一个段描述符 使用描述符表来管理全部的段描述符 每段最大4GB,每个任务最多可以拥有16K段,可供使用的存储空间总量为64TB 4. 80386的存储器管理 分段管理的优点 可以大大扩展存储空间 段地址不再由16位段寄存器直接指出,而是由段描述符指出,存储器长度只受段描述符的限制 可以实现虚拟存储 不必将所有段都调入内存,可以随用随调 通过访问段描述符可以知道该段是否在内存中 可以实现多任务的隔离 段描述符中的属性可以说明该段属于哪个任务 4. 80386的存储器管理 分页管理 80386的分段: 页是段的下一级单位 段的划分是出于程序功能的模块化考虑,因此大小是可变的 页的长度是固定的,每页为4K字节 有了分页功能,只须把每个活动任务当前所需的少量页放在主存中即可,其他都可以放在外存的虚拟存储器中 4. 80386的存储器管理 逻辑地址、线性地址与物理地址 程序员编程使用逻辑地址(16位段选择子+32位偏移量) 类似8086中的 段基址:偏移量 此时的段基址寄存器中存放的不是真正的基地址而是指向某个段描述符的指针 通过段描述符取出真正的段基地址(32) 与 偏移量(32)相加 得到的32位地址叫线性地址 以上过程在分段部件SU中完成,此过程中SU还将进行保护检验,检查违反权限的访问 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