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内科基本操作规范.pptx

发布:2019-11-24约5.26千字共6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内科基本操作规范;注意问题;各种穿刺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胸膜腔穿刺术;腹膜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常用穿刺部位和体位;;;①髂前上棘 骨面较平,易于固定,操作方便,无危险性 取仰卧位, 常选用 ②髂后上棘 位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部位, 取侧卧或俯卧位, 常选用 ③胸 骨 胸骨柄或体相当于第1、2肋间隙位置; 取仰卧位 , 较少选用 ④腰椎棘突 第11~12胸椎或第1、2、3腰椎棘突, 取坐位或侧卧位,极少选用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 一、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 二、术中注意事项; 术中注意事项;术中注意事项;术中注意事项;无菌洞巾固定方法;术中注意事项;术中注意事项;术者以左手示指与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 将穿刺针后的胶皮管用血管钳夹住,右手将穿刺针在麻醉处缓缓刺入; 当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接上注射器; 松开止血钳,抽取积液; 抽满后再次用血管钳夹闭胶管,取下注射器,将液体注入容器中,以便记录或送检; 助手用止血钳协助固定穿刺针,以防针刺入过深损伤组织。; ㈨ 穿刺放液量; ㈩ 穿刺结束 ; 三、术后处理;术前须告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放液不宜过快、过多; 胸穿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 腹穿一次放液通常不超过3000ml 穿刺放液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如面色苍白、出 汗、心悸、头晕、恶心等症状) 注意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术后要有记录。;; 注意问题;胸膜腔穿刺术 ;适应证(2分) 诊断性穿刺:明确胸膜腔是否有积液或积气; 抽取积液进行化验检查。 治疗性穿刺: 抽出液体或气体以减轻其对肺或大血管的压迫; 脓胸时抽出脓液,减轻中毒症状; 胸膜腔内注入药物(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粘连剂等) 禁忌证 (1分) 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体质衰弱,病情危重,难以耐受操作者。;操作方法 穿刺前准备(2分) 戴帽子、口罩。 向病人或家属解释胸腔穿刺术的目的、必要性和并发症 征得其同意后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 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用物(皮肤消毒用品、无菌 手套、局麻药物、治疗用药和胸穿包)。 对精神紧张者,可于术前半小时给地西泮(安定)l0mg, 或可待因0.03g以镇静止痛。;穿刺体位(1分) 多取坐位,不能起床者可取半坐卧位。 2.穿刺部位(2分) ①抽气穿刺点:叩诊为鼓音或听诊呼吸音降低最明 显的部位,多取锁骨中线第2或3肋间。 ②抽液穿刺点:叩诊为实音或听诊呼吸音降低最明显的部位,多取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 ③对于包裹性积液和局限性积气,须结合X线或B超定位穿刺点;3.皮肤消毒与局部麻醉(2分)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 术者戴无菌手套,铺盖消毒洞巾;用5ml或10ml 注射器抽取局麻药进行局部浸润麻醉,直至胸膜壁层。 4.胸膜腔穿刺(5分) 检查穿刺针是否通畅,与穿刺针连结的乳胶管先用血管 钳夹住,准备穿刺。 术者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沿肋骨上缘缓 慢刺入至阻力突然消失,将注射器接上,松开血管钳, 抽吸胸液, 助手协助用血管钳固定穿刺针,并配合松开或夹紧乳胶管;术后处理(1分) 穿刺完毕后,左手固定穿刺皮肤,右手拔出穿刺针; 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片刻,用胶布固定; 后嘱患者静卧休息。 注意事项(4分)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胸膜腔感染。 避免在第9肋间以下穿刺,以免穿透膈肌损伤腹腔脏器。 操作中要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始终保持胸腔负压。;注意事项(4分) 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剧痛、昏厥等胸膜过敏反应;或出现连续性咳嗽、气短、咳泡沫痰等现象时,立即停止抽液,并皮下注射 0.1%肾上腺素 0.3~0.5ml,或进行其他对症处理。 一次抽液或抽气不应过多、过快,诊断性抽液50~100ml即可。减压抽液,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积液量大时可每周2~3次;减压抽气首次不超过1500ml;如为脓胸,每次尽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