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四句诗歌鉴赏.doc

发布:2016-08-17约2.41万字共5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句诗歌鉴赏 2014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两题。(11分) 绝句 道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1)这首诗主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诗中主要塑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岩鸟形象。(2分)此鸟生活在高岩之中,鲜为人知,品种珍奇,叫声亲切诚挚,但飞入庭院之中,却不被人容纳,无人欣赏。(3分)(答“黄鹂”不给分)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运用对比和比拟(或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2分)诗中将无名鸟和黄鹂的形象、地位及人们对它们鸣叫声的态度作了对比,(2分)借助高岩鸟的形象塑造,表达了作者对专权者的讽刺和对才高却受排挤者的同情与惋惜。(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两题。(11分) 悲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 黄公度:南宋诗人,与秦桧同一时代。别浦:指河流入江海之处。 (1)诗题为“悲秋”,全诗却不着一“秋”字,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刻画出秋的意境?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而“悲”?(5分) 答案:选取了西风、寒声、井梧等意象。(2分)诗人感慨时事,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悲。(3分) (2)颔联和颈联分别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寄寓了诗人什么情感?(6分) 答案:颔联描绘了双双行舟扬帆而去,广漠而静谧的荒野伸向远方,天似穹庐,边际四垂的景象,寥廓苍茫,萧瑟落寞,寄寓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情感。颈联描绘了山鸟为目前雨过天晴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地觉察到天气转凉的景象,寄寓了诗人对朝廷隐伏着危机的担忧。(每点3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 此诗为宋神宗熙宁年间作者任兴元知府时作。北斋是作者庭院中的书斋。放吏衙:免去吏卒定时参见知府的惯例。吴画:唐画家吴道子的画,此代指名画。 (1)有人认为,“雨后双禽来占竹”一句中的“占”字可改为“站”,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 解析:回答此题要明白“占”字的意思,其次是把鸟雀拟人化了,这样才能表现出作者对北斋环境的喜爱。如果改为“站”,只是站立,那就写成死鸟,索然无味了。做这类题要把字放到诗句中去理解,通过比较体会诗人炼字的好处。 答案:不同意。“占”有占有、霸占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鸟雀跳跃竹枝的欢喜得意神态。(2分)若改为“站”字,就失去了欢快之态,变得索然无味。(2分) (2)从全诗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就是诗人十分喜爱北斋这个地方,一个“爱”字流露出这种感情,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作者描绘了北斋的清幽环境、雨后的清新淡雅、庭院中的竹子鸟雀和朋友赏画品茶等情景,自然想到以前的闲居生活。 答案:诗人表达了喜爱恬淡、闲适、厌倦官场生活的情趣。(2分)作者首先写因喜爱北斋环境清幽僻静,免掉属吏的例行参见;(1分)次写北斋雨后的淡雅清新之景;再写诗人流连庭院美景,与好友赏画品茗;尾联直抒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1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11分)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 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西池:金明池。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答案: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同时,以乐景衬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在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使词人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他对往昔的回忆。(3分) (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6分) 答案:“春去也”一声慨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易逝,而且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2分)“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答“夸张”也可)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2分)“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