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中文pdf医学生理学.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
结核病是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危害最为严重的慢性传染病
之一。
鲁迅(1881-1936) 林徽因(1904-1955)
Koch found testified on
march 24th 1882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形态:菌体细长略弯曲,有分枝生长趋势
染色:齐-尼抗酸染色,呈红色
细胞壁结构较为复杂,含有大量的脂质,和细菌的抗药性以及
毒力密切相关。
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
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
营养要求高:在含有蛋黄、马铃薯、甘油和天门冬酰胺等的改良罗氏培
养基上生长良好。
生长缓慢:3~4 周形成可见菌落。呈乳白色或黄色,表面粗糙常呈颗
粒状或结节状,形似菜花样。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菌膜生长。
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和酸碱;对于湿热、紫外线和乙醇等抵抗力弱。
变异性: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力以及耐药性的变异。
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物质:结核分枝杆菌没有内毒素,也不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酶
类,致病作用主要与细菌在细胞内增殖,其菌体成分,特别是细胞壁中所
含的大量脂质有关。
1.脂质
海藻糖6,6’-二分枝菌酸(索状因子):与肉芽肿形成有关,是重要的致病
因子。
甘露糖脂:与细菌胞内存活有关。
硫酸脑苷脂:抑制吞噬细胞中的吞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使细菌在胞内存活。
磷脂:刺激单核细胞增生,形成结核结节;抑制蛋白酶的水解作用,使病灶
组织溶解不完全,形成干酪样坏死。
蜡质D:和结核菌素结合,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佐剂作用。
2.蛋白质 结核菌素和蜡质D结合,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3.荚膜与细菌的黏附侵入、抗吞噬及抗免疫因子杀伤等有关。
所致疾病:结核病
易感人群:人群对结核分枝杆菌普遍易感,多为潜伏结核病感染;
传播途径: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破损的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侵入
机体。
病变部位:可以侵犯全身各种组织器官,其中以肺结核最多见。
肺结核:根据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时的状态、感染后的免疫应答
特点等,可分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两类。
原发感染 首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多见于儿童。
细菌经呼吸道进入机体,到达肺泡以后,被巨噬细胞等吞噬,细菌
大量增殖,引起渗出性炎症病灶,即原发灶。原发灶内的细菌可经淋巴
管扩散至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肿大。X线胸片中,原发病
灶、淋巴管炎和淋巴结肿大显示哑铃状阴影, 称为原发综合征。
原发灶大多可纤维化和钙化而自愈,少数原发感染者体内结核分枝
杆菌可经淋巴、血流扩散,极少数可导致全身粟粒性结核或结核性脑膜
炎。原发灶内可长期潜伏少量结核分枝杆菌(持留菌、休眠菌)。
原发后感染 多见于成年人
大多为内源性感染,原发感染的残留菌复燃或再激活,少数由外源
性感染所致。
病灶局限,主要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形成结核结节,发生纤
维化或干酪样坏死。
肺外感染 可引起脑、肾、骨、关节、皮肤及消化道等组织、器官的
结核。
免疫性
固有免疫机体抗结核免疫的第一步;参与的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树突状
细胞、中性粒细胞和NK细胞等。
适应性免疫 结核分枝杆菌为兼性胞内菌,抗感染免疫反应主要依靠细胞
免疫。
CD4+ Th1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增强免疫细胞的的杀菌活性;诱
导细胞凋亡,促进肉芽肿形成,使感染局限化。
CD8 + T细胞:直接杀死细菌,诱导细胞裂解或凋亡;阻止潜伏感染的再
激活。
超敏反应 机体获得对结核分枝杆菌免疫力的同时,细菌的部分蛋白质与
糖脂等也可共同刺激T淋巴细胞,形成超敏状态。体内被致敏的T淋巴细胞
再次遇到结核分枝杆菌时即释放出淋巴因子,引起强烈迟发型超敏反应。
对机体抗感染免疫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与致病作用有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