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 中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诊断室工作制度
1.病理医师进行病理诊断时,应首先核对切片号码、标本种类及组织块是否相符;应认真阅读申请单提供的各项资料和大体描述,全面、细致地阅片,切勿遗漏任何部分。注意各种有意义的病变。必要时应向有关临床医师了解更多的临床信息。
2.进行初检的病理医师,应提出初诊意见,送交主检病理医师复查。
3.负责复检的病理医师应认真阅读活检记录单中关于标本巨检的有关描述,核对切片数,必要时亲自观察标本,补充或订正病变描述,指导或亲自补取组织块。
4.应了解患者既往病理学检查情况,及时调(借)阅相关切片等病理学检查资料,以资对比。镜检完毕要提出切片质量的意见。
5.主检病理医师对难以明确诊断的病例,应提请科内上级医师会诊,必要时约见患者或患者亲属,了解病情。
6.对各种病理组织学变化作准确的描述,作为诊断依据,但要密切结合临床。如与临床诊断存在重大出入时,需检查取材、制片过程中有无错误;或再深切蜡块、重取组织;或与临床医师商榷。
7. 疑难病例应多取材,作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或电镜,并应请示科主任或提请全科会诊及院外专家会诊。
8.主检病理医师根据常规切片的镜下观察,结合标本巨检、相关技术检查结果、有关临床资料和参考病理会诊意见等,作出病理诊断或提出病理诊断意见(意向),清楚地书写于活检记录单的有关栏目中并亲笔签名。
9.经院外专家会诊的病例,应将各方面会诊意见的原件或复印件附贴存档,如各方会诊意见不一、难以明确诊断时,可参考会诊意见酌情诊断,或在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中将各方会诊意见列出,供临床医师参考。
10、病理报告的补充、更改管理:病理报告发出后,如发现非原则性的问题,可以补充报告的形式进行修改。通知临床医生的同时并在送检单上注明原因。病理报告发出后,如发现原则性问题时,第一时间以危急值的形式报告给临床医生,并在底单上注明通知医生的姓名及时间,并分析差错的原因及处理结果。(在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有记录)
11.病理科自接受送检标本至签发该例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为5个工作日以内。由于某些原因(包括脱钙、深切片、补取材制片、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疑难病例会诊或传染性标本延长固定时间等)不能如期签发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时,应以口头或延迟报告形式告知有关临床医师或患方,说明迟发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原因。
12.病理医师不得签发虚假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不得向临床医师和患方人员提供有病理医师签名的空白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二)活体组织检查工作制度
1.认真查对标本及送检单(标本单姓名与标本瓶是否一致)。
2.认真做好划价工作,不多收、不漏收。
3.及时编号、登记,认真填写登记本,并查对是否合乎要求。
4.配合医生记录取材者,应将病理标本单上的内容告知取材医生。
5.病理医生,在取材时应对所取标本进行详细描述,包括标本大小、颜色、形状,各个不同切面的改变,必要时应称重。对于微小标本应用滤纸包好,或做特殊说明。
6.清点标本例数,取材后组织也应立即固定。
7.技术员每天应按规定时间将切片及病理单送交活检值班医生(对其切片质量及数量做详细的核对)。
8.对活检中的问题,应及时同上级医师及临床医师联系,避免延误诊断。
9.低年医生,应在每天规定时间内将当天外检进行初诊,并作镜下检查记录,配合高年医师进行最后诊断。
10. 病理诊断报告需及时发出。
11. 病理切片应及时分类、归档。对于需要进一步工作的病例,应及时做出处理(包括特染、免疫组化)。
12. 病理报告单、申请单、切片、蜡块及时清点,整理完毕、归档。
13. 保留标本须经常添加固定液,防止干涸、腐败。
(三) 冷冻切片检查工作制度
1.每日上午上班时由值班技术人员根据前日预约的冷冻切片申请单,将冷冻切片调整到工作温度(-25C)。
2.冷冻组织送达病理科时,由值班医师负责接诊,并核对送检标本与申请单上的姓名、科室是否相符。询问相关的临床及手术情况,记录手术间的电话号码。
3.值班医师应根据送检标本的大小,及时准确取材,取材时应尽量避免脂肪、钙化、坏死及骨组织。对送检组织过小或不易做病理切片的组织,应及时通知手术科室重新取材或取消冷冻切片。
4.取材时需要分部位的多块组织的冷冻切片请做好标记,将剩余组织装入标本容器中。并由技术员做好大体标本描写的记录,申请单的登记、编号。
5.值班技术员在接到病理标本后迅速冷冻,并按《病理科冷冻切片操作常规》和《病理科冷冻切片染色常规》在10~15分钟内做出切片。贴好标签送至诊断室。
6.诊断室做出病理报告后,将报告交卫生员送手术室;并将申请单及冷冻切片送回技术室。切片放入冷冻切片盒,以免损坏或丢失。
7.冷冻报告发出后,技术员将冷冻切片组织取下,同取材的剩余组织加固定液固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