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质量管理.pdf
病理科质量管理--第1页
病理科工作质量管理
(一)标本送检及组织固定规范
因诊断需要取自人体的组织、细胞等应按病理送检项目的要求,及时完整送病理科检查.对
于私自留取标本者,应有批评、教育和惩罚性措施
病理标本及相对应的病理检查申请单转送到病理科,各环节需要有核对和签字,以保证标本
的可追溯性;要保证病理标本的及时和充分固定
有标本采集时间、标本送到病理科时间、标本固定时间的书面记录,时间精确到分钟
标本和申请单的核对人、标本的标记、标本转送人和病理科标本接收人应有登记和相关人员
的签字
医院应召集相关科室以建立标本核对、送检交接登记和互签字制度
除有特殊要求外,标本必须使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固定液的量应为组织体积的5
-10倍
标本从离体到固定的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
空腔标本和大的实质性脏器标本必须及时切开,固定过夜,第二天取材。标本充分固定的时
间应在大于6小时。
(二)病理申请单填写规范
申请单上必须填写清楚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送检科室和日期
申请单应填写患者临床病史和其他(检验、影像)结果、手术所见及临床诊断
申请单上须注明取材部位、标本件数.
既往曾做过病理检查者,需注明病理号和病理诊断结果
须注明是否为传染性标本,如乙肝、丙肝血清学、HIV等
申请单字迹清晰、保持整洁,不得有体液和血液污染
病理申请单必须有申请大夫的签字(盖章),大夫的名字易辨认
(三)病理标本检查和取材规范
病理医师通过肉眼仔细观察标本,判断病变的部位、大小、浸润深度及与切缘和周围组织的
关系,然后挑选有代表性的部位取材,做病理切片。取材必须遵从一定的规范,才能保证诊
断的准确性,以及提供准确的TNM分期信息和其他与治疗和估计预后相关的信息。取材规
范可参见《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或其他病理取材专著
标本的检查和取材必须由病理医师承担
取材前仔细阅读申请单中的内容,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做到对病变心中有数
核对申请单的编号与标本的编号、标本的份数是否相符,申请单与标本应有双标志和双核对
标本检查和取材应按照有关的操作规范进行
应当对标本的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有相应的文字记录
应有取材工作记录单,取材结束后必须核对组织块
组织块的编号应该每块分别编号,一一对应
取材后的标本、小活检的标本容器应妥善保存,保存至病理报告发出后的2周
剩余的病理标本属于医疗废弃物,应按照专门的规定处理,不可随意丢弃
(四)常规病理制片规范
常规病理切片是指组织块固定、脱水、浸蜡、包埋、切片、染色的全过程,由于环节多,极
易出现差错,因此应特别注意质控和核对。制片应参照相应的技术规范,以保证切片质量
包埋、切片后,要对蜡块、切片、取材工作记录单三相核对,以保证不出差错
有针对不同组织(如小活检、骨组织、淋巴结等)优化的制片、染色流程,以保证切片质量
病理科质量管理--第1页
病理科质量管理--第2页
制片过程中如出现异常,应立即与有关的病理医师联系,并报告科主任,查清事实,采取相
应的补救措施
内镜小活检、穿刺等需连续切片8片以上
常规制片应在取材后1个工作日内完成
(五)病理诊断规范、复查制度、科内会诊制度
病理诊断是病理医师根据显微镜下病理组织学改变,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以及免疫组化、
特殊染色和分子病理学结果,综合运用病理大夫对疾病的认识,从而得出最后诊断.病理诊断
医师需要进行长期和系统的训练,并对诊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权衡,只对有把握的
疾病做出诊断,对于不熟悉的疾病,应提交科内会诊或院际会诊,从而避免误诊、漏诊.
病理医师进行诊断前,必须核对申请单和切片是否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