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脑梗塞病人的护理-PPT.ppt

发布:2019-03-24约3.06千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病 理  与脑血栓形成基本相同但具有以下特点  梗死为多灶性且可并发脑炎和脑脓肿;  同时有其他部位(肺、脾、肾)栓塞表现;  脑缺血损伤较非栓塞性脑梗死严重;  合并出血性梗死的机率高(30%左右)。 四、临床表现   见于各年龄组   多于活动中发病且常无前驱症状   起病急,症状于数秒至数分钟内达高峰   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和意识障碍   多有原发病的表现 五、辅助检查  头颅CT  栓塞后24-48h出现低密度影像。  脑脊液  压力正常或增高(大面积);外观正常或血  性(出血性)。  心电图  原发病的相关表现。 六、诊断要点   突发偏瘫   一过性意识障碍   其他部位栓塞史   心脏病史 七、治疗要点   与脑血栓形成基本相同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及早溶栓并严格掌握适应症;感染性栓塞禁   行溶栓或抗凝;长期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治   疗 ;补液、脱水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护心功能。 八、护理诊断  常用护理诊断  躯体移动障碍  语言功能障碍  生活自理缺陷     其他护理诊断   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焦虑   知识缺乏 九、保健指导   各种原发疾病与脑栓塞的关系   控制和治疗原发疾病的重要性   日常情绪、生活行为与疾病的关系   相关预防措施 脑梗塞病人的 护理 朱瑞 教学内容       概念       分类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概 念  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 CI)  系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 血缺氧性坏死或脑软化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一、概 念  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即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该动脉供血区血流中断,局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伴高血压最常见);脑动脉炎;先天性脑动脉狭窄;血液粘稠度增加。  诱因  所有导致血流缓慢、血压降低的因素。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粥样斑块脱落→管壁溃疡→plt粘附→血栓    ↓              ↑促进  管腔狭窄 + 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脱水 三、病理与病理生理  病理分期(梗死后)  超早期(1-6h)  急性期(6-24h)  坏死期(24-48h)  软化期(3d-3W )  恢复期(3-4W后) 三、病理与病理生理  病理生理  缺血半影区(半暗带: IP):  梗死灶中心坏死区周围可恢复的部分血流  灌注区。  治疗时间窗:  卒中发生后最有效的治疗时间(6h之内)。 四、临床表现  临床类型  完全型卒中(complete stroke);  进展型卒中(progressive stroke);  缓慢进展型卒中;  大块梗死型卒中(大面积梗死);   四、临床表现 特 别 提 示 因梗死部位不同表现亦异 最常见表现为: 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头颅CT  24-48h后出现低密度影像。  脑血管造影  显示动脉瘤、动脉炎、狭窄和闭塞部位。  血生化  血糖、血脂、血流变等。 脑 血 栓 形 成 所 致 低 密 度 影 像 六、诊断要点 50岁以上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血糖病史 安静状态下发病   局灶定位症状而无全脑症状   头颅CT呈低密度影像 七、治疗要点  急性期-溶栓  时间:发病后6h以内。  药物:尿激酶、链激酶、t-PA。  年龄 75岁;无明显意识障碍;发病 6h;  瘫痪肢体肌力 3级;排除TIA;CT排除脑  出血而低密度影尚未出现;无出血性疾病或  出血素质。 七、治疗要点  急性期-调整血压  高血压(收缩压220mmHg):  维持血压于180/100mmHg。  低血压:  生脉饮、参脉注射液等适当升血压。 七、治疗要点   急性期-控制脑水肿   脑水肿高峰期为病后48h-5d。   20%甘露醇、10%复方甘油、速尿、白蛋白。   重者予20%甘露醇 + 地塞米松10mg静脉点滴。 七、治疗要点   急性期-改善微循环   低分子右旋糖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