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自考《劳动法》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发布:2025-03-05约1.72万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2

PAGE2

自考《劳动法》复习资料

知识点名称

主观题

第一节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1、名词解释:劳动法律关系一般认为,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知识点名称

主观题

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劳动法的定义

★★

1、名词解释:劳动法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的功能★★

1、论述劳动法的功能。(论述题)劳动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

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

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推进社会进步。

劳动法上的劳动★★

1、简述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简答题)劳动是指人们利用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使之符合人类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法上的劳动须具备下列条件:1、为法律的义务之履行;2、为基于契约关系;3、为有偿的;4、为职业的;5、为在于从属的关系。由此得出:劳动法上的劳动为基于契约上义务在从属的关系所为之职业上有偿的劳动。

劳动关系

★★★

1、论述劳动关系的特征。(论述题)

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劳动关系必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

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劳动首先表现为人体的一种生理机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的耗费。另一方面,劳动关系又具有财产关系的属性。

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

劳动关系以劳动力的给付为主要内容。

第四节劳动法基本原则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1、试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论述题)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劳动法的基本要求,结合法律部门基本原则的确认依据,我们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包括以下五项: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公平保护原则

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基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法律调节与“三方”对话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特

定性

1、论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论述题)

(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定性。(2)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交错共存的特点。(3)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了国家与当事人的双重意志。(4)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表现为兼有人身性与财产性的特定的劳动行为和财物。

(5)劳动法律关系是围绕劳动者的保护展开的。

劳动者★★★

1、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概念与特点。(简答题)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劳动者依法享受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劳动行为能力是指劳动者能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法律关系。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

第二,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具有不可分割性。

第三,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运用要受到劳动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因素差别的限制。

第四,劳动者运用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已经参加某项劳动法律关系后,一般就不能再参加另一种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就业权★★

1、简要说明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简答题)

(1)就业权。(2)劳动报酬权。(3)休息权。(4)职业安全权。(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6)生活保障权。(7)结社权与集体协商权。(8)合法权益保护权。

2、名词解释:就业权指具有劳动能力、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劳动者有获得劳动机会的权利。

第三节劳动者的基本义务

全面履行劳动义务★★

1、简述劳动者的基本劳动义务。(简答题)

全面履行劳动义务。

不断提高劳动技能。

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范。

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就业促进制度

知识点名称

主观题

第一节就业与就业促进

一、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征

★★

1、劳动就业的特征。(简答题)

(1)就业主体必须符合法定的就业年龄。(2)就业的主体必须具有劳动能力。(3)就业必须是出自就业主体的自愿。(4)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5)就业必须使就业主体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2、简述国家和政府保障劳动就业的含义。(简答题)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某种具有一定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国家和政府保障劳动就业具体内容:1、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2、保障男女劳动者公平就业;3、保障残疾人,少数民族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权利,保障其实现就业;4、建立完善的劳动就业服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