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实践、短板及优化向度.pdf
st
ChineseEconomicsinthe21Century经济学家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DOI:10.16158/ki.51-1312/f.2023.04.006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
乡村振兴:实践、短板及优化向度
□张海洋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实践演进经历了总结深化以往“三农”建设经验、开启新时代
乡村现代化建设征程的创建阶段,提高生产要素的现代化水平、强化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发展基础
的深化阶段,积极推动参与主体能动创新、激活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内生活力的升级阶段。当前乡村
振兴面临的短板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农地功能优化与主体
行为的负外部性、农村治理功能发挥与基层权力配置不均衡、乡村共同体重建与多元主体发展不
充分。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可以把以制度拉力为基础优化基层权力运作的政治生态、以地
方性知识为保障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以技术赋能为驱动拓宽乡村公共服务的价值链及
以村域合作创新为支点提升乡村振兴主体的自主能力,作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优化向度。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实践演进;短板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656(2023)04—0023—10
进入新时代,我党根据长期以来城乡发展割裂模式影响深远与乡村自身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严峻
现实,适时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对以往新农村建设、乡村复兴、新村改造、乡村
重建等农村发展模式的深度反思与高度升华,既可以将其看作是对历次“三农”政策实施战略的延续与
发展,也可以将其视为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
段相结合而进行的创新性举措,具有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特点。它的出场不但能为精细化化解我国城
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农业发展不充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等提供方向性指导,也可以从根本上为我
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
[1]
力”的实现指明方向。可以说,乡村振兴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方面的重要构成
部分,是破解当前乡村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的重要抓手,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
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文献回顾及议题提出
乡村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推动现代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乡村振兴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
面:一是从理论自觉高度对中国式乡村振兴实践内涵的注解研究。如以中国乡村振兴打破了现代化进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脱贫村开放治理研究”(21YJA810006)
作者简介:张海洋,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23-
ECONOMIST经济学家2023·04
程中乡村衰退这一“铁律”为切入点,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中国之谜”及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应聚焦的
[2]
三大核心问题研究;以马克思关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张论述为理论支撑,认为中国乡村振兴
[3]
应以最大限度地推进农民现代化为基础底色。二是基于发达国家经验反思及国家发展现实基础相互
比较而开展的中国式乡村振兴探索。如有学者就中美农村发展条件和路径进行比较,认为中国的乡村
[4]
振兴战略可以借鉴美国农村由加速发展向法治化发展转换阶段的经验做法;通过对欧盟财政支持农
业农村现代转型中的经验推介和当前中国农业支持现状的调查,学者建议通过增强涉农财政资源配置
[5]
效应以筑牢中国乡村振兴的财政基础。三是立足于现代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总结而开展的中国乡村振
兴模式探究。如通过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农业发展一般规律的梳理,提出了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