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pdf

发布:2024-12-26约2.55万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广东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贺雪峰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目前,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

和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有着远比农村多的市场机会,越来越多农民进入城市寻求就业与获利机会,相

当一部分进城农民在城市获得了稳定就业并在城市安居下来,他们是农民中的强势群体。还有一部分

进城农民难以在城市安居,他们可能还要退守农村,这些可能退守农村的进城农民和缺少进城机会与

能力的留守农民,是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农民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农业就业与获利机会,需要农村社会

体制保护。乡村振兴首先需要服务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将尽可能多的农业就业与获利机会留给他们,

并为他们建立基于村庄的社会保障体制。为农民提供保障的农村社会体制与城市市场体制的对冲与平

衡,为中国式现代化总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条件。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弱势群体社会体制城乡二元结构

[中图分类号]F323;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24)02-0026-14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振兴是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国

式现代化的总目标。当前,在基层实践过程中仍面临不少困惑,学界和政策部门在乡村振兴方面

也存在各说各话现象,其原因在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不足,尤其缺乏对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

代化关系的理解,造成乡村振兴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只有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历史性进程

的视野出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乡村振兴战略,进而为地方实践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引。

作为中长期发展战略,乡村全面振兴一定是一个长期过程,要经由长期努力才能实现,且要

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为前提。乡村振兴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和中国城市

化的基本完成。当前中国仍然处在城市化进程当中,中国式现代化也在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实践

作者简介:贺雪峰,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2

26

要服从和服务于城市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离开城市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乡村振兴就

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这个目标建立在城市化基本完成和现代

化基本实现的基础之上。目前阶段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的乡村振兴重点则是要为城市化提供

畅通渠道,为现代化提供巩固基础,为包括经济周期在内的各种不确定性提供缓冲空间,其中最

为根本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保证粮食安全,无论如何要保证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二是要为

市场条件下缺少资源与资本的农民,尤其是缺少城市就业能力与收入机会的农民中的弱势群体,

提供农业和农村发展机会,农业和农村应当为农民尤其是农民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保障与最后

退路。

首先要吃得饱,其次要吃得好。吃不吃得好影响现代化的成色,吃不吃得饱则会影响国家安

全。所以,乡村振兴必须建立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在城市化和市场化条件下,占有经济资

源和社会资本最少的农民,尤其是缺少城市就业能力与收入机会的农民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必须

获得基本保障。只有当数以亿计的农民群体也可以获得基本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才具备良好的国

内条件,农村也才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稳定器。

二、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前景

从世界现代化史来看,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真正从不发达国家变成发达国家,也就是真正实

现现代化的大体量国家,可能只有韩国,且韩国是在冷战背景下借助特定地缘政治机会发展起

来的。

早在十九世纪就形成了目前世界体系的金字塔结构,塔尖国家一百多年几乎没有变过。目前

全世界塔尖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日,全部人口加起来约10亿,人均GDP超过2.5万美元。1949年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是全世界最贫困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过七十多年努力,中国人均GDP已

达1.2万美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已从金字塔塔底上升到了塔身,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连续数十年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与改革开放前的基本制度、人力资本和健全国民经济体系的积累,尤其是

集中统一的国家政权、高度的动员体制、土地制度优势、教育医疗发展带来的高素质人力资本,

以及健全的国民经济体系有很大关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