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2.3 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同步练习分类专题说课稿(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docx
课时12.3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同步练习分类专题说课稿(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课时12.3实验探究: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高中物理》第12章第3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伏安法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电动势和内阻的概念,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1.电动势和内阻的定义及意义。
2.伏安法的原理和应用。
3.实验仪器的选择和使用。
4.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5.实验误差的分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操作,探究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方法,提高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
2.科学思维:分析实验结果,理解电动势和内阻的物理意义,发展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关注实验过程中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4.科学责任:认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路的基础知识,包括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
-学生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基本规律和欧姆定律。
-学生具备基本的电学实验操作技能,如使用电压表、电流表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实验操作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愿意动手实践。
-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能够处理实验数据。
-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偏好理论学习,有的更倾向于通过实践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在理解电动势和内阻的概念上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仪器使用不熟练、数据读取不准确等问题。
-在数据分析阶段,学生可能需要进一步学习如何处理实验误差和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合理推断实验结果。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直流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等实验器材。
-软件资源: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用于分析实验数据。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发布实验指导、收集实验报告。
-信息化资源:实验操作视频、在线问答系统、虚拟实验室软件。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实验演示、实时反馈指导。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电池是如何提供电能的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回顾旧知:回顾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以及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电动势和内阻的定义,伏安法的原理,以及实验操作的步骤。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电源(如干电池、充电宝等),说明电动势和内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讨论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方法,并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条件下的电源电动势和内阻,记录数据。
-教师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动势和内阻的物理意义及其测量方法。
-回答学生的疑问,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5.作业布置(约10分钟)
-布置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误差的来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布置课后思考题,如“如何利用伏安法测量未知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能够理解电动势和内阻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这两个物理量。
-学生掌握了伏安法的原理,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实验器材,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能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绘制伏安特性曲线。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结果,计算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并能够对结果进行合理的误差分析。
-学生能够理解实验误差的概念,探讨减小误差的方法,提高实验结果的精确度。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不同电源的性能,为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科学态度,如尊重实验数据,严谨对待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了在讨论中分享和交流实验心得。
-学生在完成实验报告和课后思考题后,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深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今天的实验课中,我们探讨了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