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的德育内涵.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多元文化教育的德育内涵
金生鈜
(南京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这些文化差异是形成民族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成
员形成的独特的社会认同、文化归属、宗教信仰、道德认同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多元族群和异质文化也是
中国社会的特征。但是,在教育领域里,我们对于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对多元文化的理
解认识不够。我主张多元文化应该是我们社会教育必须纳入进来的内容,特别是多元文化教育也是道德教
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德育内涵
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比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价值与标
准等等,这些文化差异是形成民族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成员形成的独特的社会认
同、文化归属、宗教信仰、道德认同的重要内容和方式。①每一个人都是在己文化的哺育中
成为具有民族文化认同的个体,每个人都在精神人格上是民族的,也是文化的。
多元族群和异质文化也是中国社会的特征。中国社会逐步认识到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
里,每一个族群的文化具有独特的重要性,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是
文化交流和进步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共同创造一个
多元、和谐、开放、健康的社会的需要。
但是,在教育领域里,我们对于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对多元文化的理
解认识不够。我们的课程和教材,基本上没有把多元文化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奠基原则,也没
有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给予更多的重视。所以,在教育领域里,单一文化主义
(monoculturalism)还是主导的意识形态。
我主张多元文化应该是我们社会教育必须纳入进来的内容,特别是多元文化教育也是道
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的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相互学习、相互欣
赏,形成多元文化意识和文化发展能力,应该是公民公共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不同
文化群体之间、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形成和谐的健
康的大社会的公共社会空间,不仅是公民的义务,而且是公共生活和谐的基础。因此,公民
道德教育应当包含多元文化教育。②
二
一个国家可能采取强制同化(coercive assimilation ) 政策,利用国家的一些公共机构
或制度——比如法律体系、学校教育等使一种强势的文化成为主导文化。但这样就会导致主
导文化对于其他族群文化的超越,导致文化的衰弱和流失甚至消亡,造成文化丰富性的丧失,
也造成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困难和危机。
在不同族群文化存在的社会里,长期以来采取的政策是多数族群的文化同化少数族群的
文化的政策,在社会体制、公共语言、社会职位、社会重视、教育选拔等方面都是以主流文
化为标准,虽然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但是,也是希图通过主导文化
来同化少数族群的文化,这就是熔炉“政策”(melting-pot)。教育领域往往是这种政策实施
1
的最方便和最有效的途径。所谓教育的熔炉政策,就是在同化论的影响下,学校被主流文化
所控制,课程、教材、课堂、评价都是以主导文化为本,这样的教育现实,使得少数民族的
文化边缘化,产生文化的偏见,甚至歧视,而且可能造成文化的失传。③
在我们中国社会里,由于多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汉文化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优越
感。特别是在教育领域里,我们缺乏多元文化的意识,从国家的教育制度设计,到教材的编
选,从教学方式到评价方式,我们可能都是从单一的汉民族的文化形态来考虑的。尽管在少
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独特的文化,但是在课程衔
接、教育阶段的衔接等方面都难以在更高的教育阶段呈现多元文化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在
主流文化区域中的教育根本就没有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这当然与社会以单一文化作为认同
基础的取向是相关的。④
三
在世界范围内,多元
显示全部